《幸福的方法》读书报告
——幸福与人生意义
二零一一年都过去一大半了,才开始有比较具体的心愿。不过这也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状态:经常性的生活缺乏目标或者说生活得比较茫然。
随着暑假的到来,大一这一年就这样闪电般的过去了,这几乎是转折的一年,从高中到大学,就这样的迅速,每每回想这一年,都不禁感慨万千:我是否活的幸福?什么是幸福?
读完这两本书,我了解到:本书前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是我们想追求的幸福”“在学习、工作、爱情婚姻中我们又如何践行这个幸福理念”这两个问题。
从本书的标题看,一个“Happier”词,十分到位的表达了本书的主旨,幸福不仅仅是一瞬间的感觉,而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无论是什么人,什么地位、身份,只要通过自己的调整,都能变得更加幸福。后来在第四章又补充道:人生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追求更幸福(Happier),争取每一年都比过去更幸福。如果不认同这一点的话,这本书就不用看了;但是很明显,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的。
接下来,作者提出了贯彻全书的“四个汉堡”划分,和幸福=快乐+意义的公式。说白了很简单,就是不要做只要眼前快乐不要未来的享乐主义者,也不要做每天痛苦盼着发薪日那种忙碌主义者,而要做既懂得享受眼前快乐,又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迈进的人。
而这个公式容易引起很多歧义和歪想。快乐,可能很多人会说我的学业/工作很挑战,很累,谈不上快乐可言,但说这种话的人最关键的误区是在于:他们太过于轻信快乐这个词,希望能够毫无痛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片面地去排斥这些痛苦往往会给人带来更深的压抑,接受现在,活在当下,把快乐和痛苦都作为自己生命的独特体验。但如果痛苦还是过大,则往往要考虑转变,生活永远有重现选择的时候,无论是6岁还是60岁,生命就一次,该掉头时要掉头。而意义呢,也就和每一个人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了。人生没有意义,意义是自己给寻的。
作者在这个时候给了我们一个简单的工具(其实他给了很多,我只记住一个最好用的):画一个表格,列举上一周做的事情,然后给每项的“快乐”和“意义”进行评分,并写上,你是想增加、不变、还是减少这件事情,这样一列,一目了然。
但是为了把“快乐”和“意义”最后统一,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概念,这就是一个烂俗的词:“目标”。但是这里面作者所指,不是管理学上的目标,而是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可以激励人努力的去追寻”,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解放自我”,拥有它,“是一种安宁的感觉,是我们生命真正需要的愿望”。
拥有了这个目标的人,不说幸福,至少是令人羡慕的。而对于没有的人,其实作者也没啥太好的方法,只是一种Brainstorm的方式:先写下“你能做的事”,然后其中找出“你想做的事”,再找出“你很想做的事”,最后确定一个“你最想做的事”。
OK,接下来说第二部分。作者对于学习,其实没有讲太多,毕竟学习其实还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他倒是指出了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要想学习快乐,很重要的是要控制好学习的难度”。一语中的。
而工作,其实有些类似他提出目标的一个工具,作者认为:“意义、快乐、优势”三个指标的结合就是最佳的工作。
最后是婚姻,估计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书在说了,但是作者指出了3点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新意的:“爱,是对对方核心价值的认可”,“感情是一种账户,彼此需要平衡,刻意压抑任何一方都是不好的”,“两性关系中,追求了解而不是试图说服和被理解”。这恰恰可能是最好的解释。
对于本书中的幸福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意义是重头戏,这是我们幸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的人生短暂,但是意义重大,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我们的人生意义,来获得我们所念想的幸福,这个期间我们要仔细思考,我们的人生意义在哪里?什么是人生的意义?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不是为了意义而活着,我们是要活着有意义。
我们不是靠意义活着,但当我们不是靠意义活着时,我们人的身份就受到了质疑,这将考验我们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如果一个人一生中从未想过追寻一种意义,从未追寻过一种意义,从未有过物质之外的精神追求,那他将是一个人格缺损的人。
如果一个人只是想活着,他只要有基本生存就够了,勿需太多。如果他想享受,那么,他想要的东西就会很多,不很容易达到。而如果他想要一个意义,那么,只要他选择一件自认为有意义的事,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就可以了。意义是这样一种东西,当你觉得它有意义时,它就是有意义的。某种意义并不一定属于全体,而只属于坚信它的个人。
有人说,只有人会思索人生的意义,但更确切的说,只有很少的人才会思索人生的意义,绝大多数人只是活着而已。不知人生为何物,并不能影响他们的生存。而自谓通晓人生意义之本然的人,也未见他们的人生有什么别样。这是所有思想者的悲哀,因为他们的思想也仅止于思想,在没有脑子思想的人那里,他们的思想变成了空气,被虚无化了。
人很少是因为一件事“有意义”才去做,更多的是出于一种需要,人直接看到的是目标和目的,而不是意义,意义被完全空置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人生的意义为何,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看待人生。你看人生是一场喜剧,那它就是一场喜剧。如果你从悲苦中看它,它就处处充满不幸。悲苦和喜乐只是我们看待人生的一个视角,或者如康德所说一副有色眼镜。至于人生本身,也许既无欢喜也无不幸,只是一种迁变流转的过程。但我们不能不带着一副有色眼镜看待世界,除非我们过滤去全部的感情。也许只有上帝才能以本然的目光观照世界,既不把生看做欢喜,也不把死当作不幸。
人生没有意义可言,这是人迟早都要发现的事实,用不着多大的智慧就能够彻悟。但彻悟到人生的无意义,并不能证明人的伟大,能够证明人伟大的是,明知人生无意义,却仍愿留在人生中。并且,在无意义的人生背景上,为人生确立一个意义。人的伟大和悲壮即在于此了。
我在追寻有意义的人生吗?并不,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在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也许全无意义可言,但除此,我还能做什么哪?人活着,总要选择一两件事来做,不然,生命就全然是一片空虚。借着做这些事,我们觉得生命有了一些趣味,每天的日子有了一些圆满,并且,愿意让自己活下去。
不管人生在根底上如何虚幻,毕竟在此时我还活在人生中,我死后那无穷的虚无,并不能抵消我此时真实的存在。我活着,我在时间和空间中都占有一个位置。你看,这是我的手,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头颅和身躯,难道这还不能证明什么吗?难道就因为这具身躯终究要化为尘埃,而否认它此时真实的存在吗?我回答不了自己。
我当然知道世界在我来到之前,就应经存在,在我离去之后,也还会存在下去。但这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对我来说,世界只是随我的出生而来,伴我的寂灭而去。我在,世界在,我无,世界便不再有。世界只在我活着时才有意义,我不在了,它便毫无意义可言。一个没有“我”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这是一定的。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并不经常在我的心中出现,每当我想到它,都会尽力避开。当我不想自己还能活多久时,我就似乎可以永远活下去。这种感觉对一个人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当一个人觉得似乎可以永远活下去时,他的人生就保持了足够的意义。
释迦牟尼和耶稣在离世前,都有很强的辞世之感,他们预感到自己即将离去。这是一种源自生命的直觉,即便他们时圣人,也都产生了几分伤感,他们能够感到那种离别的气息的逼近。他们一生都在做神的事业,而他们的最后时刻,却像是人。他们悲天悯人的目光穿透了尘世的雾障,以最后的留恋向世界做最苍凉的告别。他们都给弟子做了最后一次讲道,宣布导师的死并不能熄灭真理的光芒。在最后时刻,他们仍怀着对人类深沉的爱,这是圣人的执着,他们能看透生死,但却无法堪破对人类巨大的爱心。圣人也有想不开之处,因为他们对真理和人类的爱过于深沉。
如果我对自己的死也有预感,那将是我最大的幸运,一生都在尘世中挣扎,追寻着那遥不可及的神性,而仍是尘世中人。死的预感将使我从尘世中得到提升,去体验那最后的神性。活了一辈子,都是一个俗人,在死时,我希望自己能够超越凡俗,走向神圣。
我不追寻人生的意义,因为一切意义都没有意义,我只希望自己能尽可能的褪去凡俗,走向神性。因为我自己和我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如此卑下鄙俗,缺少信仰和神圣,它已经彻底的沦落了,尘俗的气息侵入了每个人的骨髓,或许,只有死亡才能使之拯救。
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关系就是如此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我们无法判断有意义的人生是否代表幸福抑或幸福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我们只能基于我们的意识来给我们的人生作出无悔的选择,而我想最好解释可能莫过于:“莫问前程有愧,但求今生无悔.”了。
2010级科技英语02班 郭昊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