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寻找身边的幸福——幸福是什么(2010级本科生党支部邬嘉华)
发布时间:2011-09-15
访问量:
93
         读书报告
书名:幸福的方法
作者:(以)沙哈尔 著,汪冰,刘骏杰 译,汪冰 审校
 
      幸福,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但在不同的时代下,幸福有着不同的准则。对于一个年薪只有5000的三口家庭来说,每天有三顿饱饭就已经是幸福了,而对于更高收入的家庭来说,或许有着更高的要求,有好的衣服穿,有自己的轿车,有自己的花园。这些都可以说是人们对于幸福的衡量的具体标准,但是在这个物质日益繁盛的社会来说,有些人的财富总值很高仍然感受不了幸福。可能他们将幸福简单的归咎于物质上的昌盛,在自己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向自己暗示,有了钱和权力以后就能够得到幸福了。因此他们不断地努力工作。人类有一个奇怪的通病,当自己定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后,自始至终都会向着这个方向进发,但是在进发的过程却忘却了观赏路上的景色。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物质上的富裕已经成为了他们新的幸福的代名词。中国有句话说的不错,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的话是万万不能。也正因为这样人们对金钱的重视月益加深。正当的追求是可以的,俗语有说:君子爱财取之有到。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金钱只是幸福的一方面,但是绝不是幸福的全部。有时候我们就喜欢犯一些捡了芝麻丢西瓜的毛病。金钱是物质上的,但是幸福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的概念。因而现在我们这一代的需要更正一下自己的观念找到真正幸福的方法。
      幸福的方法,作者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近年专事个人和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自信心以及领袖力的提升研究。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在哈佛是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其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泰勒在哈佛被称为“最受欢迎的导师”,同时他还受聘为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心理咨询师和培训师,他的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的幸福”。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纽约时报》和《波土顿环球时报》等数十家著名媒体对他进行了专访和报道。在他的书中首先提出,幸福是一门科学,也就是说幸福也是一门学问,也是无止境的,随着不同时间时代生活背景在变化。但是,幸福也是一门正经的哲学,应有有着个性和共性的性质和特点。而《幸福的方法》着重解释和分析的是幸福中的共性,也因此使得正本书有强而有力的说服力,让每个人都可以找一条真正通往幸福的通道。
      在打开书本的目录后不难发现,在作者的眼里幸福在精神和物质的分配上,精神是作为主体来存在的。目录上除了标明了章节的页数,更是在对应的标题上用简单的话语总结了每一篇的内容。简单而又全面的介绍了全书想表达作者的思路,好让读者跟寻作者一同去探索幸福的道路,解释着幸福实际上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一种行为的习惯。
      在书中的前言后面有一篇致中国读者的信。信中首先是感慨着,中古代人民对幸福追求所做过的思考和分析。甚至在西方现代的思维方式仍要向东方学习。在文化上的繁荣并没有真正刻在中国人的心理。简单的一点在于,为何中国十几亿人口中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却是那么少呢?这是让我感到疑惑要深思的一点。但是,毋庸置疑早在作者研究幸福这门科学时,中国的学者们已经踏进这所大门了。而我们所要做的也就是跟随着地上的脚印,以及引导人的身后一步步地了解自己的幸福追求自己的幸福。
      作者开篇的第一章是探讨幸福的疑问--识破"幸福的假象"。简而言之,有很多人是沉溺在虚假的幸福当中,并不是真正归属。作者起初是一位运动健将,曾经一度的以一个冠军为目标并以此不断地努力去达到目的,最终在实现了愿望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得到如他所愿的幸福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莫名的空虚。后来在不断的反问自身,幸福的概念。就像许多人一样在完成了目标后,人们有时候会假性地认为自己的人生目的已经达到了,因而有一种死而无憾的感觉,也就因此丧失了自己在事业上生活上的积极性进取性。简单来说就是失去了驱使前进的原动力。所以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出了协调现在与未来——为顶登而努力,并享受攀登的过程这一概念。也就是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断地树立目标,然后不断地去实现。看起来,这样不明不白的树立目标是一种自讨苦吃的方法,还不如坐下来平静的工作。但是,树立目标并且去实现它这一规则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在大自然当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这样的例子。这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权利,让能者多为,留下优秀的基因,使得整体发展进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进化。放弃了进化,也就放弃了整个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因而,我们要不断地去树立目标,然后去克服困能实现它。这样我们才能进化,才能确保自己的生存。而作者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在提出一个概念:享受着这一过程。明显作者既不是结果派也不是过程派的一方更多的是一种结合体,就像是在痛苦中作乐。从不否定一方的重要性,反而是指出了他们的关联性和不可缺少的。止步不前是不可取的也是,也是危险的,为了自己的现在以及将来的生活需要,我们要向前迈进不断地要求自己,尽力去克服困能,做最好的自己。
     在书中的最后的一章中作者并没有将前面所说的德“道理”进行升华教条化,而是回归到我们的原点,幸福就在当下——如此而已。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如曼德拉但年被囚禁在监狱的时候,通过在荒地上开荒种植来获取幸福一样,在种植和收获的过程中享受着每一点滴,感受生活,感受自己的心跳,感受着生命的精彩。即使出狱后,曼德拉也没有放弃种植而是持之以恒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他最辛苦的时候,不单单是生活的条件,还有当时的政治背景等各项的因素,但是他同样能找到幸福的所在。或许当时的他正因为是一无所有,才看得比谁都清楚幸福的方向。如今的我们,被许多的东西所迷惑着,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走着一条怎样的道路,也不敢停下来因为不知道后方的路是否会坍塌,后方是否有敌人在追赶着自己的。其实,只要一盏明灯就能帮助他们从黑暗中脱身找到自己的幸福大道。       
     作为一名大学生来说,我们将要面对社会,成为一个为了利益在社会中奔走的一份子。
我们将要为我们的家庭奋斗,为了不让自己的妻子受苦受难,让自己的后代更好的生存下去,但是在这追求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了在我们身边擦肩而过的景色和人物,享受着生命中的每一刻,金钱是带不走的,唯有记忆才是自己的。而到了老的时候能陪我们度过晚年的是我们珍贵的回忆。因此我们要在自己在生之年创造自己的回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何不幸福快了度过呢?我们的身边不缺少幸福,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幸福双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