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寻找身边的幸福——我的幸福体验(2011级本科生党支部罗燕莉)
发布时间:2011-11-26
访问量:
75
我的幸福体验
     ——泰勒博士所教给我的
    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这是我们经常会思考的问题。我们每天都活在追寻快乐与意义之中,但不一定每天都能感受到幸福。或许,我们在前进的路上都带着对幸福的迷茫,到底幸福在哪里?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却用他特有的方式和语言,给了我们一些绝妙的提醒与解答,让我们得以发现幸福的真谛。
读泰勒博士的书《幸福的方法》,是一段美妙而充满收获的旅程。在书中,我第一次接触到积极心理学这个词,同时了解到这个课程在哈佛大学如何逐渐风靡的过程,为什么它会如此地受欢迎?是因为许多学生都面临着幸福危机,都想要变得更加幸福吗?
原来当今社会,无论是在经济十分发达的美国还是经济仍在发展的中国,都有许多人缺乏幸福,财富虽然不断增加,但是抑郁症却在加剧蔓延。于是,有人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来激励更多人学会幸福生活,并构建一个更幸福的社会。想从泰勒的文字中获取幸福,不是单纯地看完这本书就立竿见影的事,它需要我们要把书中的理论付诸实践,经常的反思与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由此看来,《幸福的方法》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本幸福练习册。
其实,幸福在中国文化里,早已是根深蒂固的一个概念,从孔孟之道开始,再到各种有关寻找快乐与意义的箴言。其实说中国人不懂幸福,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不知如何找到幸福。我们往往活得很累很忙,内心却一片空虚。包括我自己,也经常遭受“幸福匮乏症”的折磨。作者坦言,他也曾经有过一段不幸福的时光,30年间,他为了各种自己或者他人定下的“目标”,承受着各种压力和各种折磨,虽然最终目标达成,胜利却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喜悦,内心反而变得更加空虚。
我们呢?是不是也曾经有过这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我们有过各种目标:勤学习,考高分,竞赛获奖,考上好大学,加入各种社团,将来找到好工作……曾经我的一个最重要目标就是高考。仍记得那些每日每夜拼命做练习、做试卷、记诵各种单词文章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并不是完全地快乐。因为各种压力如山般压来,各种未完成的练习让我们焦虑,每次模拟考的失败让我们惊慌。唯一让我们得到最大安慰的想法,就是高考成功后,我们可以进入好的大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脱离这种极度的忙碌与挣扎。我曾经以为高考结束后,我会因为自己获得自由而感到无比喜悦,但当高考真正结束后,我没有欢笑,有的只是深深的无力感,感觉自己没有真正付出努力,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心里如一潭死水,但却不想回头再来一遍。高考以后,没有预期的幸福袭来。
幸福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作者这样问我们。也许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我们可以把一些东西定义为幸福。在我眼中,幸福就是与家人、朋友相处时的那种温暖和喜悦感觉;幸福就是徜徉在吸引人的故事世界中的那种着迷;幸福就是观看自己喜欢的视频时的那种激动,就是尽情的歌唱舞动的那种释放;是在音乐的浸染下的那种舒心;是躺在自然的怀抱中的那种享受,是攀登山峦、骑行千里、摄遍四周风景的那种汗水和成就感,是真正帮助了他人后的那种宽慰……在所有这些体验中,我感受到自己从心底发出的快乐,对我来说这一切就是幸福的定义。可以说都是我经历过的,而且是我经常渴望去做的事情,也许以后还会找到更多,因为幸福总是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带着欣赏与感激的心态去做这一切。
但是在当下,在我所处的大学环境中,我不能达到我以上所有幸福的愿望。上面所列只是在过去的基础,过去的环境条件中建立起来的幸福的生活方式。随着环境改变,我们的习惯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作者指出,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如何在新环境中,建立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固定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的课程安排没有高中的紧凑,上课的时间之少给了我们各种自己把握的时间,但学习任务同时也并不轻松,加之大学活动之多也会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通过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我们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更要让自己感到开心幸福。习惯必须是有目标可循并符合自己内心真正想法的,一个星期中我要达到学习目标,得到一定的体育锻炼,参加自己想去的有意义的活动,保证饮食和睡眠健康,度过有节制和有规律的每一天。我相信,成功是在用心积累后得来的,幸福是在好的习惯之中发掘的。每一天,我们还要学会感激。泰勒博士让我们记下每天值得感激的五件事,这样就会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较高的健康水平。的确,人生中的确有很多命运带来的礼物,它们在现实中可能来自父母、朋友、师长、陌生人、甚至是大自然。我们要学会经常表达并分享自己的感激之情,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人生中每一个时期都是有现状和目标之分。作者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有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他称之为“汉堡模型”,包括享乐主义型(为了现在的利益而不顾未来的利益)、忙碌奔波型(为了未来利益而牺牲现在利益)、虚无主义型(既损害现在利益又损害将来利益)和幸福型(既获得了现在的利益,又保证了将来的利益)。无疑幸福型的汉堡是最理想的,我们应该最大化地让自己处在这一象限之中。
回顾自己过去的生活,在中学时期,特别是高三时,我经常是忙碌奔波型,但有时,我也是幸福型的,因为我在学习生活中找到了意义,因为我能够每天与家人朋友倾诉我心中的想法,因为我还有机会去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我在过去找到了忙碌之中幸福的方法——不留遗憾地努力,感受家人的爱,师长朋友的激励,跟随自己心中的想法。环境对我来说,还是包容和有利的。而现在上了大学以后,面对强手如林的环境,和有时略显严酷无情的生存法则,还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人的性格、习惯差异,我感到有点无所适从,努力向上爬的愿望变得强烈。于是我加入了各种社团,参加各种活动,每天的时间表都被安排得满满的,我几乎成为了一个忙碌奔波型的人。我以为自己今天的忙碌(即使是做自己不愿去做的事情)就是明天的成功,我每天都在担心考试的挂科、组织工作的进度,一旦放松,痛苦的想法就总是不期而至。我无法做自己想做的很多事情,一方面没有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时间表不允许。看了《幸福的方法》后,我决定改变自己的现状,因为幸福的内涵并不是加法而是减法,我们应该减去自己不想要的成分,而不是一味地妥协而放弃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要做到这些,我首先就要学会如何说“不”。从现在开始,拒绝那些繁琐的无关紧要的事,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吧。这是过上幸福生活的必然要求。
活在当下,是作者对我们幸福生活的一大定义,我们不仅可以将来幸福,也可以现在幸福,眼前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当我们向着特定的目标去做有意义并且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我们就可以同时体会到当下和未来的幸福。就像我们在栽种果树时享受着大自然阳光、泥土与水的恩赐,又体会到将来收获果实的喜悦,我们就可以得到人生最高的财富——幸福。
经常性的冥想,释放自己的积极情绪,是作者倡导的又一个幸福练习。通过深呼吸,我们可以静静地回想或想象所有幸福的场景,这种练习有益于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无论是在公交、出租车、地铁或者是在课室、办公室等地方,幸福都可以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来到我们身边。
幸福与财富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基本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穷人和富人一样可以拥有幸福。作者指出,很多人都误解了幸福的真正含义,把它与自己的物质条件是否充足联系得过于紧密,而我们的大部分精力就在这些无止尽的攀比中消竭了。毋庸置疑,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最终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并不绝对是通过对物质、名望的追求堆砌起来的。
沉浸体验越多,我们的幸福感就越强;当我们所做的事情既不太难又不太容易时,我们就很容易享受做这件事的感觉。泰勒博士称之为乐在其中并实现成就,难度和技能匹配时,工作中就可能出现沉浸体验。由此可见,积极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失重。对于学习也一样,我们要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而不是过度勉强自己去学艰深晦涩的东西,否则我们的幸福生活只会大打折扣,付出了很多,痛苦了很久,结果却是得不偿失。
除了积极地工作与快乐的学习之外,美满的婚姻关系也是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这种关系也可以延伸到与父母、朋友等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之中。在两个人之间,爱与被爱应该是对等的,爱不是牺牲自己,而是让自己过得更幸福的一种方式。唯有充满爱的环境,才有更多的创造与成就。因此,我们要学会表达爱、加固爱,让爱更为持久,幸福更为持久。
时间是幸福的看守者,合理地安排时间,可以让我们得到无限的幸福。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快乐地享受,总有一些时候是要我们付出痛苦的代价的,但当我们有机会支配自己的时间时,我们更应该给自己找一些幸福强心剂,给自己多一些获得幸福体验的机会。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资格获得幸福,并有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幸福。因此,就让时间成为我们的看守者,就让我们的每一天都有充实有意义并且快乐的部分吧!
泰勒博士并没有教授如何达到社会的幸福,即把个人的小幸福化为集体的大幸福。但我相信,社会的幸福是建立在个人的幸福根基上的。唯有每个人学会了幸福的方法,社会的运作才能更加和谐,这样才会有幸福的广东,幸福的中国。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开始幸福的练习,做一个幸福的拥有者吧!
2011英语三班 罗燕莉
2011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