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寒假读书报告】——2008级本科生党支部王珅
发布时间:2012-03-02
访问量:
65

 菊与刀中的极端精神——读《菊与刀》有感

                                                      

   “日本人盛行好斗又谦恭温和,崇奉军国主义的穷兵黩武却又同时具有耽美特征,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灵又顺从灵活,忠诚守信时又出尔反尔,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如此这般……”即使没有看过《菊与刀》这本书的人,相信也听过如上这段评价日本人的经典评语,如此这般矛盾的民族,实在是耐人寻味。

    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想多多了解日本民族和文化,这本书确实可谓经典中的经典,美国人在二战时为了打败日本而去研究日本写的一本书,研究日本文化的类型,研究日本民族等。着实佩服美国人的勇气,某个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是最为复杂的吧,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年代略为久远了,某些现象和观点有些不符合现今的日本人了,可也许他们的骨子里还有安歇思想的存在……

    在日本的近代,应该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那个时候的日本人认为,精神就是一切,永存不灭;物质当然不可或缺,却是次要的和一时性的。在战争中的日本广播就是个例子,而且很极端。竟然说在战争中,精神可以战胜死亡这种生理现象。这种想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再有,举世闻名的日本“神风特攻队”,日本的飞行员驾驶小型飞机,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国军舰,如此这般就是所谓的精神战胜物质。日军士兵已被洗脑了,认为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这不同于一般国家教育士兵的为国捐躯的荣耀,而是将这件事极端化了。在他们眼里,军人的荣誉便是战死沙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投降或成为俘虏,遇事为了不投降他们会选择精神胜利法——自杀。由此,他们才不会感到投降的耻辱,也就不会丧失名誉。丧失了名誉,也就丧失了他们作为日本人的生命。所以日本士兵选择自杀也就保留了他们日本人的生命。我真的无法相信,比中国更早近代化的日本居然顽固到这种程度,虽然在很多方面已经进步了,可是他们骨子里一直存在着他们宁死都不会改变的想法,真是顽固至极。很难想象,接受了西方的技术和某些文化,可是他们却丝毫没有受到西方尊重和爱护生命的人性化思想,而是走入了生命的极端。

    尽管日本人的不投降主义如此顽固,但在战后他们却在态度上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甘愿被美国所支配和安排他们的新政府。这就是书中所说的日本人“冥顽不灵又顺从灵活”吧!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就是这样,全力以赴选定某特定的行动方针,如果失败就理所当然地选定另一方针。这样的日本人确实给人感觉很怪,他们会按照既定的目标拼死前进,除非到最后一刻他们坚持不下去了,便会接受其他的结局。这还可以体现在日本在古代的时候向中国的学习,无论是文字,文化还是建筑等等,都可以说在世界历史上,很难找到另外一个主权国家能如此成功而有计划地实现了外国文明的输入。但是日本虽然学习中国,是因为同样是封建国家,当时的中国强大昌盛,实际上那时候的日本是个不喜欢革命的日本国,可是这样的日本在之后又给个世界一个巨大的震撼——谁都没有想到,这个不喜欢改革的日本国,竟会彻底地改弦易辙——以西欧诸国为模式,短短五十年后竟与西欧诸国在西方国家“擅长的领域中争强斗胜。是的,正式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且也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正如书中作者所说“当时的地平线上连块巴掌大的乌云都没有,无以语言之后数十年间横扫日本全国的暴风骤雨。”

实际上,无论这是日本军部或是日本政府发动的战争,人民都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在整个日本历史上,日本显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现今的日本同样讲究等级制度。这确实要从日本的家庭生活说起,日本的“孝道”乃是局限于直接的每日见面的家庭内部的问题。在日本,长子自幼便养成了装模作样的做派,长子的特权几乎与父亲相差无几。长子是凌驾在自己的弟妹之上的,非一个等级的。每个日本人就是这样最初都是在家庭中习得了等级制度的习惯,然后将这种习惯适用于经济生活或政治生活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因此,不平等已经成为他们组织化了的生活准则。承认等级制度,对日本人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不过这种在日本国内的等级制度是日本人所认可的,我们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也不会去干涉的。但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日本人在构建世界秩序时也总是考虑等级制度。日本讲究“各得其所”,为了他们自己的“安全”感,日本向要世界各国都保持“恰当的位置”,理由正是他们等级制度合法化的理念。由此日本便输出了他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开始侵略他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他们不懂,等级制度绝非能够输出的玩意儿。日本人不能总以要求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其他各国。日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日本的道德体系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满足于“各自的适当位置”,但在其他国家确实无法期待的幻想。因为其他国家并无同样的道德观。这种通过残酷的侵略战争方式来强迫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人去认可他的想法与做法,这在我本人看来是极其过分的,更是不可饶恕的。

有关日本改革和战争的话题先到这里吧,因为这些事情距离我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远的。但是下面要谈到的话题却是离我们很近的,不仅是日本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亦是如此,我们是“过去与世间的负债者”,要“返恩”,都活在“人情的世界”。其实在这个话题中,我很想把中国和日本做一些对比,以一个80年代末出生的人的视点为基点吧,浅浅地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在日本,所谓“义”是在共同包含着祖先喝同时代人相互债务的巨大的网状组织中确认自己应处的位置。也就是前面所说过的“各得其所”,但从出生开始便是负债了的。子女有欠父母的养育之恩,必须努力滴报答父母。这样的孝道确实受到中国的影响,正是“养儿方知父母恩”。但是在日本,往往把这些东西极端化了,不像中国那样比较平和。正是因为那样的极端,所以日本人也会异常地神经国民而且易受伤害。经常把事情想得很复杂,说实话这样活着真的很累,话中总是还有话,一层又一层的意思,让人去猜测,真的好累。说实话,之于人情债,中日是相似的,日本是更甚于中国的,个人认为日本有些太过了。

“日本人那种与生俱来的基本理念——所有的人生来就自动背负着巨大的债务”,中国人是没有这样的想法的。而且日本人的“恩”是比中国人要多的,皇恩,亲恩,主恩,师恩都已经成为他们的义务。而日本也从中国学来了“忠”“孝”,可日本却将那些道德变得绝对化了,从而也就区别于中国的国家义务与孝道的概念。再有,中国的“仁”的概念,在日本已面目全非。日本人就是这样,完全颠覆或重新解释了中国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德,甚至令之名誉扫地。作为一名中国人,确实感到非常气愤。可是日本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引进其他民族的文化等,但同样要使这样东西日本化,无论把它改变得面目全非,这就是日本吸收后变成了日本的文化。

“孝道”的确是很典型的例子,日本将中国的“孝道”日本化后,关于父母之恩,在日本,无论父母是否真的尊敬或是否破坏了自己的幸福,孝道使绝不可废弃的。善良的儿子必须报答父母,不得违抗父母之命。一个日本现代电影中讲述了一个故事,看完那个故事之后便会觉得日本的某些道德真的使变态的,变态的道德,变态的孝道,又是走极端的例子。我有时候也很疑惑,日本人一定要什么事情都走极端吗?????!!!!!!!!

再说关于名誉,日本人把自己的名誉看得过重,这种特有的倦怠给人感觉就是一种过度敏感于受伤害的过敏病。在这方面他们同样使走极端的。现当代日本人对于自身名誉的保护的最极端的行为便是自杀。他们的信条使,方法适当的自杀可以洗清自身的污名,死后就可恢复名誉。这种方式真的很让人心寒,也无法理解,但他们自小的国民和国家环境就是在一切事情上走极端似的……

说实话,读《菊与刀》这本书,读下来,我自己的感觉是有些痛苦的。孝道的极端,等级制度的极端,战争的极端,对生命的极端,对名誉的极端,一切的一切,也许这就是日本的岛国文化,用这种种的极端来保护自己,寻求自身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