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读后感
正如书名所示,这本书着重描写了古代官场上的种种潜规则,并对这些规则的产生进行了由浅入深的分析,可谓是一环扣一环,揭示了朝代频繁更替而这些潜规则却愈发青春焕发的潜在必然性。
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会有一种压迫和紧张感,我知道,这是心里不成熟的表现,但客观的说这确是我们必经的一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就如同“卡”字一样,不上不下,无忧郁感怀,亦忧郁感怀,同时也不乏少年英气的壮志踌躇。处于这个丁字路口的年龄,我们亦努力去寻找把持道路中的轴,却又在前进的过程中亦左亦右,宛若飘在空中的氢气球,看似饱满却缺乏实质的内涵。在这个彷徨却不惨淡的季节里,不逃避就面对,我们放下梦想的丰满却不丢弃它的的重量,我们承认现实的骨感却不扭曲它的面目,是的,这一切,我们做的到也必须做到。留有青春年少的活力却不稚嫩的看问题,在磕绊中捕捉青春的气息,描绘它的绚丽。
吴思先生在进行分析的同时辅以大量的史实,因此在阅读时十分顺畅,一点也不晦涩。书中有一章叫“皇帝也是冤大头”,乍一看这个题目,不由得有些摸不着头脑。皇帝一人独掌天下大权,对臣民的生杀予夺全凭他一人的喜怒,他怎么会是冤大头呢?百姓势微,整日深受各级官员的剥削与压榨,才是冤大头吧。
在这一章里,吴思先生举了明朝时的一个例子:据《万历野获编?补遗》中的记载,成化、弘治年间有一个太监叫钱能。他被成化皇帝派去做云南的镇守太监,监督官员的工作。(这是明朝皇帝的创造,皇帝以为太监无妻无后,当私欲少些,用来监督地方官员再合适不过。后来这被历史证明只是皇帝们的一厢情愿而已)钱能到了云南,顶上没有了皇帝以及各路大员,地方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更是处处礼让,俨然成了一方老大。于是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大肆充实自己的腰包。
诸如此类的事,可谓是难以计数。
地方的官宦如此大肆腐败,难道他们就不怕龙颜大怒,灭了他们的九族?他们当然怕,但是有办法不让皇帝知道他们做了什么。所谓“山高皇帝远”,皇帝也许能够控制京城周围的一片地方,但是,像云南这样的偏远地区,他是怎么也触手不及的。想派人去监督,恐怕一旦接触到当地的利益集团,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同流合污,享尽荣华。二是傲世独立,遭人暗杀。面对早已是铁板一块的利益分肥集团,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至于微服私访,那更是一个笑话,毕竟像康熙这样以扮猪吃老虎为乐的皇帝在历史上是少之又少,在宫里好吃好喝,尽享世间极乐,谁会闲来无事跑到民间去吃窝窝头?
由此可见,地方官宦之所以能够有恃无恐地贪污腐败,靠的就是与皇帝打信息战。你皇帝虽然是天子,世间你最大,但是你抓不到我的把柄,甚至连我在地方干了写什么都不知道,我哪里需要怕你啊?更何况,深谙世道的皇帝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皇帝自幼读的是圣贤书,满脑子的仁义道德,以为这世界就是像圣贤书里书的那样在运行的,哪里知道世俗之人早已是满肚子的男盗女娼,谁还管书上说的那一套。可怜嘉靖皇帝,以不足弱冠之年继位,在位十七年日日为国事操心,欲拯救明朝大厦于将倾之时,个人生活几近匮乏,还频发罪己诏以示天下,却难奈几百年上上下下的积疾,恐怕到他上吊自杀时依旧还在自问:为什么圣贤书上所说的那些在现实中却完全行不通呢?
《潜规则》里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算账。姑且把《潜规则》这本书称作一个经典账本,这里的帐本分两种。一种是绝对账本,可以直接以价值来判断事情的原委,用过去的硬通货价值折算为如今的人民币,古今对照,才能让我们以今天的价值来准确判断历史的价值。另一种是相对账本,这个帐算的是一种微妙的平衡,每个人之所以有他行为上的必然选择,都是源于这个相对账本,这个帐的算法,遵循的就是潜规则。
绝对帐,吴思给我们举了无数的例子,随便翻开一页,比如说明朝官员的工资,省级领导,每年朝廷给发的工资是576石大米,折成现在的人民币,每月工资大约是11780元(第43页)。明朝官员的工资是历史上最低工资水平,算这笔帐,就是为了说明在这样的环境下当贪官的理由。
还比如,省里为了招待钦差大臣,一次就要向下面摊派三五万两银子。当时福建一带雇人打架,一条人命赔三十两银子。在江南买一处有正房有偏房的院子价格不过一二百两银子。这三五万两银子相当于两三百处院子,上千条人命。可见贪污铺张之数目巨大。
在治理贪污犯方面古今对比也比较悬殊。明朝贪污两三万就是死刑,现在怎么也要上百万才是死刑,贪污十万元基本上是十年有期徒刑。朱元璋只给发很少的工资,而问罪标准又十分严格,为什么还是人人以身试法?这就引出第二种账本——相对账本。
在潜规则下,如果你上对得起皇上,下对得起百姓,当真要做个清官,除了海瑞几个极个别能长寿的神人外,基本上可能比皇上赐的杀身之罪死的还早、还惨。为什么?因为你违背了大家共同遵守的灰色法则,触犯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皇上只有一个,而且天高皇帝远,但身边的人不会允许你的存在。共同遵守潜规则一定比效忠皇上和百姓安全得多。
再说普通百姓的相对帐。朱元璋原来只不过是个到庙里混口饭吃的和尚,可官府把庙烧了,朋友邀请他参加红巾军的信又被别人发现了,他这时算了一笔账。庙是回不去了,留下来要不饿死,要不被人告发也会砍头;潜逃当流民,当时官兵通长乱杀无辜去充军功,反正会是死于乱世。如果造反呢?他卜了一挂,吉,于是这位给元朝掘墓的朱元璋上路了。两百多年以后的李自成以及当初的陈胜吴广,都是这样被逼上绝路后,自己划算一下,还是造反有出路。
最后再说说奉天承运的皇帝。为了维护天下安定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百姓是一定要纳税的,税收用来养兵,银子多了,兵多了,叛乱也平息了。在能承受的时候,老百姓可以承受,然而,税收越来越重,老百姓没了活路,也参加了叛乱的队伍,结果兵不够了,再加税,税加多了,更多的人叛乱,缴税的人更少了。吴思形象的把这种现象定义为U型弯。
就算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帐,这本帐大多数时候是不能放到台面上的,我们同样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着潜规则。只是我们是百姓,人微言轻算小账,我们的帐就算遵循了灰色规则,对这个社会也不会有什么巨大影响,因而我们痛恨着对我们恶劣影响的潜规则。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使我深刻的认为到了“潜规则”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潜规则”是一种文化,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从官场到商场,从皇室到民间都无不支配着每一个人。
但可惜的事,你已经知道了,指导是一种很有趣的状态,你回不去了,你不可能把知道的变为不知道。你可以选择忘记,不过像这样的事情,你很难忘记。
不过,至少你可以做两件事,第一是继续挖下去,直到撬最基础的东西。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黑暗会存在,必然有它形成的基础。挖到这里,你可以看看现在这个基础是够还存在,还是已经动摇。第二是开始推动去改变。如果不能改变,你至少可以改变自己,不要成为潜规则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