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假期看了两本书。一本是余华的《活着》 。一本是纪伯伦的《Sand and Form》(沙与沫)。这两本书虽然题材不同,前者是小说,后者是散文诗,但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从这两本书的字里行间,读者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收获作者对于人生的一些思考。我觉得,到了我们现在这个年龄,我们不应该只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为了看书而看书,而是要学会在此过程中,总结、反思,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收获。
《活着》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男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在我们旁观者的眼中,可谓是命途多舛。从年轻时少不更事、飞扬跋扈的公子哥,到穿过枪林弹雨、与兄弟生死离别的士兵、再到中年丧子、老年丧女、丧妻、丧外孙,一路走来,到最终也只能是一个人度过。但福贵并不怨天尤人,而是无怨无悔地接受老天爷给自己安排的命运——活着,并且乐观地、充满感激地活着。
书的作者有句非常经典的话:“《活着》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话使我瞬间仿佛明白了什么。书中的男主人公福贵,在一连串的悲惨经历的打压下,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坦然地接受。他就像在砖头缝隙生长的树根,哪怕砖头再坚硬,希望再渺茫,仍旧竭尽全力去争取自己的一方生存空间。
这本书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如果不断地探寻,不断地自我反问,追根溯源,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许多人穷极一生所追逐的金钱、权力、地位、名誉都是用来迷惑我们双眼的事物。它们都是人贪得无厌的欲望的完美体现。事实上,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了活着本身。
我们每个人,不论经历的是平平淡淡的一生,或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或是精彩纷呈,如烟花般璀璨夺目的一生,那终究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无须抱怨,无须妒忌他人,我们只需对自己的生命真正问心无愧,从容地面对每一段经历。因为每一段经历,都是组成我们人生拼图的一部分,都是需要我们所珍爱的瑰宝。痛苦时,坦然地经历痛苦,伤心时,尽情地哭泣,快乐时,向人们绽放自己发自内心的笑容。做事情时,不需要给每件事都冠上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目的。我做这件事,就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就是因为我喜欢,我想做。
读完这本书,我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做了一番思考。忽然觉得,为什么人生非得按大多数人所设想的、所认同的轨迹来走呢?以前,一个人的一生,不论好坏,可以有多种轨迹——去参军,去打仗、去航海,去探险、去上山下乡、去淘金、去当学徒、继承一门祖传工艺。而如今,只有一条路——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结婚,生孩子。所有人都认为这条路是最安全的、前途最远达、将来可以最幸福的。但我觉得,这是不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富裕了,生活太安定,大家都不愿意再冒险了呢?不愿让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或者让自己的子女在有生之年,再纵横驰骋一次呢?这就好比一个孤儿,他可以四海为家,当一辈子自由的流浪者,但一个有父母、有家庭的人,却绝不能做出这种事。即使做出了,也会被戴上“不忠”、“不孝”的帽子。这正是许多人所惧怕的。他在还没出发前,就已经被许多的绳索束缚住了。
当人们一无所有时,人们可以放开一切,去跟随自己的心,追随自由、追随理想,但当拥有了一些事物时,是不是能够将它们放开呢?
纪伯伦的《Sand and Form》里就有一句话对我上面的想法进行的形象的比喻: When my cup is empty I resign myself to its emptiness; but when it is half full I resent its half fullness. 我还想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句话: And when it is full eventually, I regret and would rather it is empty or half empty. At least I can still add some things into it. But now I can’t.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堪称精辟的话语。
“A traveler am I and a navigator, and every day I discover a new region within my soul.”
“They deem me mad because I will not sell my days for gold; and I deem them mad because they think my days have a price.”
沙与沫,与其说它是一部散文诗,不如说它是一位智者,竭尽他毕生的经历,对我们的谆谆教诲,通过文字,向我们诉说他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每一条,都是经过智者一遍遍思考、细心筛选所留下来的精髓。细读他的诗作,仿佛在吟诵圣洁的赞美诗,诗作的字里行间都透着纪伯伦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生命是可贵的,我们都应该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赞颂生命,而不是跌进绝望的深渊中不可自拔,或者跟随世俗的洪流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指指点点,喋喋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