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相信很多人都拜读过余华成名之作《活着》,这是一本十分经典的著作,而作者决定写这本小说却由于一首美国民歌。在1993年中文版的自序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读《活着》这本短短十三万千字的作品,就像一首民歌一样,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波浪壮阔跌宕起伏的情节,却以寥寥数行,讲述了主人翁福贵的大起大落、坎坷动荡的一生。
这个故事主要围绕主人翁福贵。福贵可以说是这本小说里面最悲惨的人物。年轻时,福贵可以说是一个小混混,终日沉迷赌博和女色,不仅如此,出入竟要一个胖妓女背着,而且时常戏弄老丈人,还常常顶撞父亲,最可恶的是连怀孕的妻子也遭骂挨打,可以说,福贵当时全无礼义廉耻、忠孝仁义。或许应了粤语的一句话,“有几耐嘅风光就有几耐嘅折堕”,意思是以前享受过多长时间的奢靡或优越的生活,就要承受等量的苦难的折磨。他出生于一个本不愁生活衣食的富裕的地主家庭,并且有一位善解人意、心地善良的妻子,家珍。然而福贵却终日嗜赌放荡,最终输尽家财,成为佃户一名,然而祸不单行,不但福贵的父亲被气死了,连母亲也一倒不起,正当福贵为母亲请大夫时,却被国民党当壮丁抓走了,在那两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每夜伴随着伤兵的哀嚎入睡,看着尸横遍野惨状,也体验了身边战友离去时另人伤心的友情,但是,两年后,他依然活了下来,命运的巨轮依旧转动着。
回到家后,似乎已经有种沧海桑田之感,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女儿由于一场大病而变得聋哑了,儿子也已经会走了,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福贵回来了,还能够活着与家人团聚就已经十分满足。本想经历这些磨难后终于可以与妻儿团聚,但祸不单行,他的儿子徐有庆,一个非常喜欢喂羊的少年,在老师难产时,医生为了挽救县长夫人而提出献血,天意弄人的是徐有庆的血型相符,最弄令人震惊的是他是抽血过度致死,摆在面前的是如此残酷的现实,福贵的又一个亲人被夺走了。儿子走后,福贵的希望全寄托在女儿上了,几经波折后,女儿终于找到可以托付下辈子的人了,并且怀有孩子,不过似乎上天有意让抓弄福贵,正以为苦尽甘来时,再一次,死神的手伸向了福贵一家,带走了可怜的凤霞。可是死神还是不满足,他从福贵身边夺走了一个又一个,他的爱人家珍、他的偏头女婿以及还没来得感受人间沧桑的小孙子,最后只剩下年老的福贵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首先《活着》给我的感受最大的便是那个时代的生活,一个充满动荡的年代里,普通人的生活意义似乎无迹可寻,除了活着外。在经历内战时,福贵可能会随时被抓走当壮丁搬运大炮,其次当他上到战场时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知道身边躺着一具一具的尸体,然后每夜伴随着失望、绝望的哀号声入睡,每日在横尸遍野里捡些衣服取暖,当然值得庆幸的是能够结识一两个患难与共的生死之交,可是或许带来的是亲眼目睹他们被子弹穿过身体。这些事情足够让人丧失活着的信念。其次,令我不解的是福贵的儿子有庆,他的死令我感到十分的震撼当然还有惋惜。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这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并且当福贵赶到医院时,那个庸医并没有感到羞愧内疚,相反,他却只是说“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似乎如果福贵多几个孩子,有庆的死根本不值一提,有庆的血可以任意抽出来填补另一个人的生命,并且事后并不需要承当任何责任,生存权活生生地被剥夺了,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就那么轻易地被剥夺了,其实我觉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等级制度,这似乎在告诉人们,有权的人比普通人更应该存活下来,有权的人可以号召普通百姓为期捐血卖命,而普通人?记得凤霞最终是大量出血而死的。后来发现那位校长居然是患难与共的春生,福贵只能无奈的安葬了有庆。“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这应该便是福贵对有庆的哀悼词吧。
作者说过: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其实我不算十分认同,我觉得活着并不是简单的为了活着而活着,对我而言是为了感受生活,感受人间情感而活着的。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说,这倒想某个人说的 “我们的文明对人的要求是很低的,一个人能活着就成了,生存权就是人权,人有个性命就不错了。所以,统治者经常会把他们养活了多少亿万百姓当作很高的成就、恩典。”《活着》里的福贵,经历着家境由富变穷的跌落,亲人由生入死的折磨,还能从中感到所谓“生”的欢乐,这自然可以说是高于常人。但从另一个方面看,福贵身边的人,难道他们也在自己的死于非命中感受到了这简明扼要的欢乐吗?既然活着是多么宝贵,那他们的生命呢?我想我在看这本书时,流下了很多的泪水,不过似乎这泪水并非为了只是为了福贵的忍耐而流,而是为了这个民族受的这千百种不堪忍受的苦难而流。
《活着》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作品以简练的文字叙述了人间真挚的情感;它剔除了社会的浮噪和喧哗;它告诉了我们人类精神洗练和升华的过程;它给那些为金钱而生与死的人当头一棒;它教训了那些亵渎自己生命的懦夫;不过,它更多的只是在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作者说过:“‘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