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自由的先声—读《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有感
一、引言
民主自由,世界潮流。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姑且先“篡改”一下孙先生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现在的世界,风运动荡,从去年年初开始,北非中东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狂风骤雨般的民主革命风暴。多个国家的多位长期或世袭领导人下台,他们都是独裁者。这些人有的被投入了监狱等待历史的审判,有的则直接死于非命。究其原因,大多数人可能会说,这些国家的人民为自由和民主而战,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浴血奋斗。但是,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自由,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它的来历和其内涵历史。这本书就很好的告诉了我们这些知识。
民主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单词。在当代社会,民主这个词语被提及的频率远远高于这个词在过去数百年中的情形。而在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并且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时期,民主这个词语似乎被更多关注公共与社会问题的人们所提及。似乎更多的人希望通过民主来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问题。
然而,在我们谈论如何运用这个词语之前,我想我们首先应当回答如下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为细致和全面地讨论这个词语及其功效——民主这个词从哪里来?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广泛地讨论到这个词?民主制度又是什么?它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又是否在总体上符合我们对自身价值判断及利益实现的关切?
显然,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现如今不少人往往仅仅停留在对“我们需要民主”、“民主是好的”这样简单概念的认同,甚至更进一步会提出“随地吐痰是缺乏民主素养表现”这样的观点,但又不能将什么是“需要民主”及“民主为什么是好的”做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回答,同样更无法用逻辑来论证“民主和随地吐痰之间的关系”。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我们是根本无从知道我们正在广泛谈论的这个词对我们社会带来的功效的。
而我选择此书,也是因为机缘巧合。今年寒假一次在杭州新华书店参加讲座活动时,偶然在新书推介中看到了美国政治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荣誉教授约翰·邓恩(John Dunn)先生的著作《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Setting the people free: the history of democracy),这本书的中译版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讲师尹钛先生翻译。邓恩教授擅长通过对历史的研究,用“历史透视法”在历史语境中还原政治制度的变迁以及政治思想家的真实政治意图。而对我而言,选择此书也是非常适当的。因为如果要回答如上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将民主制度的历史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了解。而一部阐述民主变迁史的学术著作,无疑是我们进一步研讨民主制度变迁和意义最重要的基础。
当然,如果我们现在来看,民主和民主制度可以说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在接下来的行文的表述中,这两个词的表述会相互指代。
二、书本大致线索脉络及其观点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为何是民主?》,就民主为何在当今社会成为显赫的名词而出现提出设问。第二部分为第一章《民主首次光临》,介绍了起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及其在当时的历史变迁以及民主在当时的语境下和当今究竟有何不同。第三部分为第二章《民主再次光临》,介绍了民主在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革命这两次重大人类历史变革情况中重回人间的相关历史情况。第四部分为第三章《热月的长长阴影》,着重介绍了罗伯斯皮尔等法国大革命中的代表人物如何定义民主这个词,及美法等国对其的不同解读和影响。第五部分为第四章《为何是民主?》——这个标题和本文前沿一致,就人类当今社会为什么选择这个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制度进行思考与反思,现在的民主制度究竟与其理想状态相比,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更坏了?而我本人也将在最后谈谈自己对这本书以及这本书所提出问题的一些看法。
三、为何是民主?
在本书前言部分《为何是民主?》中,作者就整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提出两大设问。第一个设问是:民主如何作为一个单一的普世标准和如何按照这个标准来表达进而存在人世间的?第二个设问是:究竟是什么赋予了民主这个古词以新的动力,使其重新被激活,并在当代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取得了胜利?
关于以上两点,作者都将在正文部分通过讲述民主在古希腊第一次光临人间、民主在18世纪的法国和美国革命中第二次重返人类的政治舞台、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皮尔为代表的雅各宾派对民主的近代化定义以及热月党人对此的激烈互动这三个故事及最后的总结来进行回答和探讨。
四、雅典民主:人类政治的初探索
这一部分即第一章《民主首次光临》,作者着重介绍了民主这个词语第一次来到人间的相关情况。这里我必须要插一句,本文所谈论的中文词汇民主对应英语的Democracy,并不涉及探讨中文的民主之词义的来源。
接下来,本文分别探讨了1、古代民主起源的概况,2、思想家对古希腊民主评议的概况,3、作者对雅典民主评议的概况,4、作者对第一章《民主首次光临》的总结。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以上大致就是作者就民主在古希腊起源在书所阐述的要点。然而,邓恩教教授并没有单纯的以描绘民主在古希腊的历史,而是有自己的归纳与总结。邓恩教授评价雅典民主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以下两点。第一点是“个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体的忠贞依附”,第二点是“和那一共同体为了其自身的安全而非常清醒地依赖着的、不断实践着的、警醒的公众裁断”。而针对前述的内容,邓恩教授又提出了以下问题:
第一,为什么近现代人类思想史会对民主的评议从贬义到褒义?第二,我们选择民主制度来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合法性时其背后隐藏的意图是什么?第三,关于为什么选择“民主”这个词作为政治合法性来源?
对于这些问题,邓恩教授在以下几章陆续为我们揭晓答案,他也随着叙述的深入对问题进行了新的补充。
五、近代民主:民主再次光临人间的斑驳岁月
直到17世纪,民主这个词在欧洲依然是一个被广泛鄙视并且不认同的词汇。然而,这一切在18世纪的中后期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也就是本书的第二章——《民主制再次光临》所要展现给我们的故事。此时,民主的故事分别在北美和欧洲大陆的三个地方如火如荼的展开:北美、荷兰与比利时、法国,而民主重回人间重大的政治前提,则是在这三个地方所产生的重要的政治危机。
本书在这里则讨论了以下情况:1、北美大陆对民主的初探索,2、民主在尼德兰及比利时,3、法国大革命对民主的贡献。
六、现代民主:利己主义制度的压倒性胜利
由于本书未划具体分节,为方便阅读,我便对其进行梳理。在接下来的第三章《热月的长长阴影》中,我将本章划为两小节。在第一节中,邓恩教授为我们评议了法国和美国对于民主的两种不同解读。第二节则是就民主为何获得胜利进行了评议,邓恩教授同时也详细说明了为何在一战前法国的民主思想影响更为深远,而为何到了现在,美国的利己主义代议制民主“暂时”取得了全面胜利的原因。
接下来本书对美法两国对民主做了不同的解读。在介绍了法国和美国对于民主的两种不同解读之后,作者当然要开始对以上种种情况进行总结。邓恩教授首先认为,民主不仅是一个单词,也是一种政治价值。而这种政治价值甚至连伊朗的伊斯兰政教合一政权都要拿过来用用,这种种说明了大部分情况下那些即使不认同民主的人也不敢公然反对。
那么,为何会导致这种情况呢?邓恩教授为我们列出了他的两个追寻这个问题的线索。
第一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将自己说成是民主国家,民主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的政治制度。该线索的原因可以认为民主本身就是一种需要说服被统治者,以此使得统治者获得权威的制度。而说服并非强制更能让人认同。并且说服本身不仅从雅典时期的政治状况到现在一直存在,而且说服民众本身就难以做到像阴谋论那样弄个弥天大谎而不被如此广大的人群所识破。
第二是民主作为一个词汇,其给民众带来的实际好处很大。这一好处主要基于现代民主在经济层面的概念从要求全面财权平等被替换成了保障政治身份平等,但不主张经济平等,而在经济上则主张利己主义的态度。而这种利己主义态度的后果已经被证明在经济上让人们获利了。但同时,邓恩教授并不认为这种经济上的好处是类似马克思观点中“客观性的规律”,他指出,“经济体制永远都处在统治者的摆布之下”。
而邓恩教授并没有止于这点,他继续往下给我们推导。民主的胜利不单是词汇的胜利。他的胜利不仅在于这个词汇概念被替换后民众从市场经济中的获利,也在于“他主张最终一定要有人民来决定该做什么”。
邓恩教授继续往下深入分析,他将民主胜利的原因和民主在漫长历史中被重新激活的原因作了区分。前者如上所述,后者他认为从历史复杂的因素角度很难去把握,但他也提出四点能够把握的东西。第一,为何雅典时期和在当代,民主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第二,为何现代民主的原则和其政府形式和古希腊以及罗比斯皮尔他们的概念有如此大的区别。第三,为何冠以各种形式和称呼的所谓民主政体在全世界铺天盖地的扩展出来。第四,为何获胜的政体挑中了民主这个希腊词。邓恩教授认为这个问题的回答相对复杂,而他则在第四章《为何是民主?》中进行了详细的评议。
作者对民主为何获胜的简单评议。邓恩教授在本章最后为我们就民主胜利的历史做出了评价。
他首先认为这是一部政治选择的历史,这个也是符合之前所述的种种情况。
其次,他认为民主的胜利削弱了那些对民主有话语权的国家对其的定义,他举例了古希腊、法国、美国等国的定义权已被其他国家削弱。更进一步以美国在伊拉克推动民主遭遇到的挫折作为依据。当然,由于本书在2005年出的英文首版,所以当时作者有此疑虑纯属正常。但是随着伊拉克现在社会治安大为好转、经济发展逐步恢复、代议协商日渐成熟,这些看空也逐渐变得不那么符合事实了,当然这有点题外话了。
第三,他认为民主胜利这个故事本身需要站在“置身事外”角度才能较为完整的评议。因为民主这个词的概念和标准本身就在变化,同一个标准和概念想当然的套用到其他概念上无法准确理解其真实内涵。
第四,他认为民主的胜利是一个词语的胜利,以及其所带来的制度安排及该制度安排所宣称的政府合法性的胜利。代议制的合法性被认为执政者权力由人民授权,人民和统治者在政治权利基本面是一致的。然而邓恩教授也一针见血的支出,在逻辑上、心理学上、政治学上,人民和统治者之间实际权力的区别乃和差距是现实存在的。因此,我们的任务无疑就是要尽可能缩小这种差距。(而与此同时我也提出两个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是否这种差距的缩小真正就会有利于所谓的民众的理由?以及缩小这种差距是走自由主义路线还是福利主义路线?)
第五,邓恩教授也指出,民主作为一个词是胜利了,但是这个词的理解并没有共识,而且要获得共识不仅困难也存在争议。在这里他以朝鲜(DPRK)作为举例。
第六,民主的胜利某种程度上是被替换概念后利己主义式民主的胜利,而并非全面平等主张的那种民主的胜利。这一点也在书中之前部分有叙述。平等也并未完全消失,相反它也被保留下来,更多存在于政治身份的平等。而该词被保留的原因邓恩教授也列举了三点。一是平等这个词被部分承认,这使得无论是支持利己主义还是完全平等的人在政治上达成了一定妥协,避免了认知的激化与纷争。而邓恩教授进一步指出为什么利己主义获胜而并非全面平等获胜,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制度所带来的好处更符合人性,人们更愿意享受利己主义制度带来的种种利益,而并非在全面平等的环境下丧失进行选择的权利。被保留的第二个原因是保留下的平等这一被部分承认的词可以被重新定义和诠释,以此符合各种利益团体自己的政治诉求。第三个原因则是这种承认使得平等派能够妥协,这种妥协有利于利己主义制度的运转。
七、民主迷思:什么样的民主才是最好的?
最后这一章《为何是民主?》自然而然要解答本书说到现在的这个终极问题了。邓恩教授首先列举了两个人们对于民主为何在现在取得胜利的错误看法。第一个错误的看法是许多人认为民主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它是唯一被清楚证明具有政治正当性,并且人们愿意接受的制度。民主的定义和其政治制度的定义本身就毫不清晰、众说纷纭,因此要说会有一个满意的属于政治正当性的民主存在,这个不太可能。第二个错误的看法是许多人相信民主获胜的原因是这一制度能够保证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顺利运转。一个简单反驳这个的理由则是民主所带来的那种权利的平等与资本主义经济竞争之间存在的冲突。关于这个问题,即使抛开邓恩教授的著作不说,也有大量学者通过各种方法详细而系统的论证过“民主和经济发展不一定呈现正向关系”这一论点。
我这个寒假并未完全的细致的阅读,所以也不能对这本书做出去很好的评价,只是有所感悟就写下了这篇读后感。这本书充斥着大量的长句,而且除了大的章节外并没有小节分类,这对于笔者来说也是一次阅读能力的挑战。随着多次的泛读和精读,我边作读书笔记边思考。就从书的本身来说,我认为邓恩教授确实是非常仔细而且重点刻画了从古希腊到美法革命再到当代民主这一系列的变化。并从这些现象背后提出有关民主史的四个基本问题:为何民主的词义在历史上前后变化如此之大?为何古今民主的原则和其所支配的政府形式差别如此之大?为何差异如此大的政府形式在短时间里占据了如此大的地位和权力?第四,为何获胜的政体挑中了民主这个希腊词?而邓恩教授又通过大量历史事实作为基本线索进行思考和对比。在他的描绘下我也仿佛浸入书中穿越时光经历了那一幕幕的民主故事。
是的,我们确实需要仔细的通过回顾历史来思考民主这个已经被不断炒作的词汇的来由。这一次的民主史之旅至少让我不再在面对民主时继续拥有那种肤浅的彷徨和想当然的拍手叫好。如果我们真的想要通过这个制度来改变一个国家,或者我们真的想要了解这个制度的好处在哪里,就要去对这个词汇追根溯源,反复思考。而对邓恩教授的这本书的品读仅仅是一个开始。
我也看到资料说当邓恩教授得知中文版出版后,十分高兴的说中国需要这本书。的确如此,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一本书,它能够为我们详述民主史的重点,同时也能提出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冷静视角下的层层递进而缜密的设为与思考。我本人不仅从这本书收获了对民主的新认识,同时也增加了对思考这类问题时候的思维严密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所获得答案更为科学,更有意义。也只有这样,我在引言部分所提出的那些思考所需要的论据,才会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