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书名:追风筝的人
种类:小说
作者:Khaled Hosseini
出版社:Bloomsbury
背景:1970年代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2000年代的美国、阿富汗、巴基斯坦。
主要人物:Amir,Hassan, Assef, Rahim Khan
主要情节:这是一个关于爱、背叛和救赎的故事。
全书概要:
英文原著共25个章节,可以分为3大部分内容。
1、回忆。
Hassan比Amir小两岁,跟他父亲一样,都是Amir家的佣人。尽管Amir和Hassan由同一个奶妈哺养,又从小一起玩耍,但是Amir却从来不把Hassan当作朋友,甚至由于父亲对Hassan过分关心,一直心有余悸。
除了这层关系外,还有一个更为沉重的命运包袱——Hassan被认为是哈扎拉人的后代,一个什叶派穆斯林的小孩,在当时的阿富汗,是低等仆人,尽管实际上他并不是哈扎拉人的后代,而是Amir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在当时,Amir和Hassan,还有那个变态的Assef,并不知道。
Assef何许人也?仗着所谓的高贵血统虐待奴役Hassan以及多年后Hassan的儿子之人是也。
所有的人设介绍完毕,所有的元素都具备,剩下的,只是一条改变命运的导火索。而这条导火索,设在了1975年的冬天,风筝大赛之后。
“For you, one thousand times over”,说完这句话,Hassan帮他的Amir agha追着赢得的风筝,却在追到后,被前来报复的Assef等人堵在了一条巷子里。此时,出来寻找Hassan的Amir也正好找到了这里,于是亲眼目睹了忠诚的Hassan由于不顾一切维护为他追到的风筝而被Assef等人殴打和性虐待的过程。在这过程中,Amir始终没有现身帮助Hassan。
之后,Amir为自己的懦弱开始憎恨起Hassan,以至于有一天栽赃嫁祸Hassan偷走手表,使得 Hassan和他父亲Ali不得不搬离Amir与他父亲富裕的家庭。
2、分离。
有了沉重的过去,一切似乎就会按照设定好的轨迹,发展就显得简单很多。
苏联的入侵,一夜之间使得阿富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Amir和他的父亲,在父亲的朋友Rahim Khan的帮助下,逃出了阿富汗,最终逃到了美国加州。
Amir终于盼到了和父亲两个人的生活,一个没有父亲疼爱的Hassan的生活。他顺利地大学毕业,然后和将军那美丽的女儿结成夫妻,并当上了作家。
战争与和平,没有人会选择前者。
除了Hassan.
当答应了Amir父亲留下来看管宅子的Rahim Khan谴退了一批又一批懒惰和贪婪的仆人后,他把Hassan一家叫了回来。于是Hassan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已的喀布尔。
最终,还是为了Amir,为了保住他的宅子,和妻子一起死在了野蛮的塔利班手下。
3、救赎。
Amir的父亲死后,在Rahim Khan的要求下,Amir去了一趟巴基斯坦,从病危的Rahim Khan口中,知道了那个秘密——Hassan是他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之后,Amir怀着赎罪的心,历经千辛万苦从变态的Assef手下救出Hassan的儿子Sohrab。
故事的最后,是Amir帮Sohrab追风筝,“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He ran.
心得体会:
刚买到英文原著,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书后面的评论。其中有一段摘自Daily Mail的评论这样写道:Rings true with tenderness and truth. In the sense that Amir is the one who struggles to master his fatal flaw, he is the hero of the book. But it is Hassan’s silent, sacrificial love that will bring the lump to your throat.
“I became what I am today at the age of twelve, on a frigid overcast day in the winter of 1975.” 这是这本小说诗意的开头,却是悲剧的诗意。
我的理解显然与翻拍出来的电影很不一致。
在电影中,描述Amir和Hassan儿时的场景总是阳光普照兴兴向荣,可是我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中一点儿也瞧不出明朗的色调,尽管他经常会说艳阳高照。
在我看来,作者的文笔正好烘托出这本小说的基调:灰色。
对于灰色,我说不上喜欢,当然也并不排斥。它非黑非白,又即黑即白,其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不明朗,不简单,像是一道永远没有答案的数学题。不过还好,主人公Amir最终还是把属于他的题目解出来了。
而灰色,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悲剧。喜剧固然是好,但是悲剧却更能打动人心。而真正的悲剧不是人力所至,也不是人力能挽回,是由命运或者其他更为不可知的力量所导致和推动,人为因素可以是其中的一种助力,但绝不是主导。人挣扎地越狠越加重其悲剧意味,就像踏入沼泽,生命的质使你不停下坠,求生欲只会加速死亡。
追风筝的人讲的就是这么的一个灰色的悲剧。
但凡悲剧,总得有那么一两个悲剧性人物。毫无疑问的,Hassan是这个故事的悲剧性人物,尽管他不是主角。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主角是用来推动情节发展的,而配角是用来被爱的。显然,这本书问世后,Hassan得到的怜悯和赞扬声要明显比Amir多。
那个兔唇的Hassan。
Hassan的母亲,是个美丽的哈扎拉女人,她嫁给丑陋的Hassan的父亲Ali。她因为种族身份低微而遭受人们的辱骂但也迎来羡慕——她确实是个美人。
正因为她是美人,她也被Amir的父亲,一个德高望重富甲一方的绅士给“睡了”,他睡了自己好朋友兼仆人Ali的妻子。结果,诞生了Hassan。他们一直住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
这么肮脏的关系,这么看似和睦的生活,多么讽刺。
敏感的Amir注意到了他父亲对他的冷漠以及对Hassan的关怀备至,可是Hassan,正如他婴儿时期学会讲的第一个词是“Amir”一样,他眼中,从来就只有Amir一个人,他只为Amir一个人,千千万万遍。
于是,他为了Amir惹怒了恶霸Assef;为了满足Amir,明知他设计赶走他,他却无反顾跳进了这个陷阱;为了Amir,死在了塔利班人的枪口下。
友谊是什么?是要用心去爱护的珍宝,是就算赔上自己的生命也要坚守的责任。那个没有念过书的、哈扎拉人的后代Hassan,那个什叶派穆斯林的小孩、低等仆人Hassan,比任何人都清楚。
本小说写的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感动的却是全世界。因为Hassan,就是这个物质世界里最稀缺的情感结构,他的真善美,是人类的追求,是无论肤色、无论民族都坚守的信仰,而信仰,本应超出宗教而存在。
那些风筝,阿富汗街头的风筝,则是他们的传统。
战争并不能改变人们心中的信仰和传统,尽管幸福被中断了,快乐被剥夺了。人们埋藏在心里的对幸福的追求,始终还在。Amir长大之后对阿富汗的情感仍在,他对与Hassan一起的快乐时日仍怀有追恋的情感。
因此,他才救赎了Hassan的儿子Sohrab。
当Assef的拳头一次次像雨点一样落在他的脸上,他却笑了,疯狂的大笑。是的,Amir解脱了,他终于战胜了自己的怯弱,为自己赎了罪,捍卫了与Hassan友谊。
这么深沉的故事,却源于一个不可理喻的谎言:富家老爷和一个不值一提的哈扎拉女人的私通秘密。
大人们犯下的罪却要由小孩子来承担,何其残忍。
可是这位富家老爷——Amir的父亲,却不见得是个自私的人,他也是灰色的。原来,没有人非黑即白。面对Amir和Hassan,面对说与不说,他选择了隐瞒,只是,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样的选择会让两个孩子背负一生的罪孽。正如Amir选择逼走Hassan一样,当时,他也并不知道Hassan是他的亲生兄弟。
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恨,而人与人之间的爱恨交织又硬是把人压得透不过气来,于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但是选择决定的只是命运,选择本身却无关对错。
困难只在于,面对纷繁复杂的风筝, 我们选择追还是不追?追哪一只又割断哪一只?在未明的真相前,在未知方向的分岔路口,我们却要早早地做出决定命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