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终于翻开了那本积了一点尘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说“终于”,是因为这是一本英文原著,自从上一年在书展上买回来之后,一直都没怎么翻过,因为看英语原著还是有点费劲的,至少对于我这个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这样的。但是,没学英语一年的我还是想通过看英语原著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没有退步,究竟退步了多少,顺便也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化修养,于是这本书成了我的最佳选择。
这是一本很奇妙的书,首先是它的书名,会让人认为是说一个农民的故事还是什么的,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其次,刚开始读的时候你会觉得故事叙述得一点累赘,我是说作者把三天里发生的事情写成了一本书,理所当然的每个细节每个心理活动都会描述得很细腻,这也许会让人觉得有些烦和啰嗦。但是,这本书的很多内容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反正这本书是能让人越读越入迷的,至少我是这样觉得的。
首先让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吧。《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这本书创作于二战后,所谓一本书代表的是它所处的时代,所以这本书反映了当时美国青少年一代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作为一个时代青少年的代表,这本书无疑是理解和研究当时青少年的教本和钥匙。虽然这本书曾经被多所大学图书馆禁读,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本书得价值渐渐体现,慢慢被解禁,同时获得了很多认可和赞誉。
阅读完这本书,让我回味的并不是主人公三天的可以说是很精彩的经历,而是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和他的想法,会让我不断地思索。主人公尔顿·考尔菲德只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但是他从里到外却看不出一丝中学生该有的单纯和快乐,他的世界充满虚伪和憎恨。他憎恨他的室友Stradlater,憎恨他的同学Ackley,憎恨他的老师Mr Spencer,憎恨他的学校,甚至憎恨他的父母,可以说他几乎憎恨整个社会。他仅存的不憎恨的人,他的妹妹Phoebe曾经对主人公说过“你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喜欢”,这让主人公很沮丧,但是他苦思冥想了一番,还是想不出什么来反驳Phoebe,而事实上他真的对于一切都不喜欢,甚至是憎恨,他希望到西部去,谁也不认识他,然后他装成又哑又聋的人,打一份普通的工,盖一所木屋,不需要跟人有更多的沟通,自个顾自个地过一生。或者这个主人公的形象代表的就是二战之后青少年的真实状况,很叛逆很绝望,但是很胆小很谨慎,不折不扣一个大矛盾体,让人很纠结。
主人公只有16岁,但是他自以为看透了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在他心中所有人都是装模作样的虚伪的家伙,于是他变得很会伪装自己,让自己变得世故变得八面玲珑,以一种极为成熟的面目去面对生活的所有人,其实他只是叛逆的幼稚,有点自以为是,有点故作姿态,让人有种可恨却又可怜可悲的感觉。他很想别人都把他当成是成年人,他吸烟、喝酒、假装成熟、搭讪女生,甚至会想和女生发生关系,但是他又是一个胆小谨慎的小孩,所以他总是敢想不敢做,甚至会让自己后悔自己的所想所做。而且他很喜欢逃避,他被学校开除了,他偷偷溜回纽约,却不敢回家面对父母;他很喜欢Jane,却一直不敢表明心意,甚至看着Jane和Stradlater约会,自己却只能在宿舍里焦虑不安……这个小孩总是让人如此为他纠结,却又不自觉地为他感到心寒和心疼。他其实内心很脆弱很需要别人的关心关怀,可是他又很习惯性地拒绝别人的关心,有种不可理喻的倔强劲。他的一位之前的老师Mr Antolini试着和他谈心,谈一些他自身存在的错误时他总是表现出不耐烦,而当Mr Antolini在他睡着的时候抚摸他的头的时候,他却不安地惊醒,甚至怀疑Mr Antolini是同性恋者,然后匆匆离开Mr Antolini家,宁愿在车站候车室睡也不愿意再回去。这让人觉得很奇怪,我甚至想揍他一顿,但是也因为这种矛盾的性格,让我对他又爱又恨。
书中有一段很经典话:And I’m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some crazy cliff. What I have to do, I have to catch everybody if they stare to go over the cliff---I mean if they’re running and they don’t look where they’re going I have to come out from somewhere and catch them. That’s all I’d do all day. 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这是尔顿·考尔菲德对妹妹说的一段话,也是全书最中心的地方。尔顿·考尔菲德的愿望看起来有些另类,竟然是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工作是把不看方向的孩子从悬崖边抓回来。其实这句话出自尔顿·考尔菲德之口让我有些惊讶,倒不是说他说不出这么深刻的话,而是因为以他的性格和经历,竟然会说出这种话,他竟然想改变孩子的想法或者方向,我觉得有些疯狂。我倒觉得需要被抓回来的是他,他在悬崖边上站得也够久的了,他才是真正需要守望者把他拉回来的人。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而已。
书中人物尔顿·考尔菲德代表的不仅仅是其本身,而且代表了当时的青年一代。这本书之所以被那么多人所喜爱并且去研究,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这本书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现实,无论是华丽的还是黑暗的,是让人欣喜地还是让人叹息的,都是属于一个时代所特有的标志。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批评现在的90后,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这不正和尔顿·考尔菲德那一代青年人很相似吗?我们都做着别人不可理解的事情,受着别人的指责甚至唾骂,我们甚至会有人和尔顿·考尔菲德一样有着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就算如此,90后的我们还是有着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梦想的,我们会为这个梦而去努力,我们希望得到认可,就算没有掌声,就算骂声一片,我们很执着甚至是执拗,因为我们不想违背自己的想法。我们相信有梦就会有希望,只要努力,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这就是我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的感想,虽然还是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想法,但是也已经让我觉得很过瘾了。本来我是想用英语或者是日语来写的,但是以我的水平,恐怕都难以表达我这种复杂的感想,所以还是用中文写下了自己的想法。这真的是一本很棒的书,但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才能体会出那种纠结又让人回味的感觉。我会继续阅读其他的原著书,希望能有所收获。最后总结一句这本书的暗含寓意:有梦就会有希望有未来。青年的一代,我们,一定得努力为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