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寒假读书报告】——2010级本科生王立威
发布时间:2012-03-08
访问量:
129

 读书报告——《家》读后感

                                            

    本来也不知该读些什么书来写读书报告。某日,偶然在书柜中发现巴金先生的著作《家》。这本书本来是高考名著考试要求中的数目。当时由于高考的缘故,买了这本书,但是一直都只是看过简介,并未认真阅读。

    细读之下,发现《家》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和令人深思的书。故事的情节不算复杂,主要是讲述了在时代变革的年代中,封建家庭高氏家族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情节虽朴素,但书中所描述的不同性格的人物所遭遇的迥异的命运,却值得深思。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我对书中人物的理解也产生了变化。

   《家》在艺术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和特色。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作品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如作品写鸣凤投湖时的心理,就非常细腻,是全书极感人的篇章。它将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最终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又如,作品写觉慧在鸣凤死后的内心也极细致,作者还利用梦幻来剖示人物内心的隐秘,笔墨中透露出人物内心极度的悲哀与懊悔。除此之外,作品在塑造梅、觉新等人物时,也非常注重采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正是由于作品细致地写出了梅的内心,才使梅多愁善感的性格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觉新是一位有着“两重人格的人”,作品多处细致地剖析他的内心,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因受新思想的启发,对现实不满,又受旧思想的羁绊而最终不能或无力抗争的苦闷、矛盾,使人物复杂的性格得以凸现。

  其次,作品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一般说来,一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多、事件多,就需要作家有精心结构的能力。这部小说全书描写的人物多达70人左右;作品所写的事件也相当多,如闹学潮、梅与觉新的感情悲剧、鸣凤之死、觉民逃婚、瑞珏惨死等诸多事件。尽管作品表现的人多、事件多,但由于采用了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构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便巧妙地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的结构特点。

  再次,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其次,我要谈谈高家的三个孙子——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觉民就是个在爱情里浮游的小爬虫,只有为了琴,他才能展现独立坚强的一面;也只有为了琴,他才敢撕破脸和老太爷对抗,逃婚抗议。可是初初觉醒的青年是没什么韧性的,他的反抗仍带着对家庭的最后期许,满心希望老太爷接受他的意见允许他娶心爱的琴为妻,把希望寄托在固执守旧的老人家身上,就如同把千斤的重担吊在一根烂麻绳上一样,怎么可能实现呢。

    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写刻画了他这个形象。作者把他塑造成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觉新虽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又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于是,作者付与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顺从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务上兢兢业业,办得仅仅有条,但在自己的婚姻、愿望上,总给读者一种无奈的感觉。他喜欢远房表妹梅,但又无法违抗老太爷的旨意,来放弃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给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们的反封建斗争,但又无法放手掉高家的事业,他只能选择“作揖主义”哲学。

    三个不同的人反映出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在同样的环境下,觉慧是勇于反抗的态度,觉民是因为爱情而做反抗,觉新则是屈服于命运。而好多书评都是赞扬觉慧的斗争精神,批判觉新的懦弱。以前我也是认同这种观点,不过现在我却更加欣赏觉新这个人物。

    三兄弟,从长幼来看,年幼的总是叛逆的,年长的总是懦弱的。不过在大哥觉新所谓的“懦弱”的背后,我看到是“责任”的存在。封建大家族的环境总是复杂的。如同《红楼梦》中的贾府一样,高氏家族中也少不了明争暗斗。而觉新因父母早逝,便要早早的面对家族中复杂的环境。可以说觉新是觉民和觉慧的“保护伞”。他也想反抗封建家庭,但他需要家族的事业来照顾年幼的弟弟们。正是由于这种长兄如父般的责任。他选择了屈服于家族。为弟弟们的行为提供了后盾。

    但觉新也是本书中最为悲情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如果自己也面对如此的情形,小时候自己可能会选觉慧这种不顾一切的做法;而现在自己则会选觉新这样屈服的行为。可能这也是成长的一种表现吧。有时不禁在想书中人物的性格、价值观等等是作者一一仔细设定而出,还是读者通过阅读找到与人物身上的共性,再赋予他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性格等。这也就是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俗语云“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载体,能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风情。只是现在的社会风气浮躁,在书籍的体现就是,现在有各式各样的书籍,网络文学,快餐式文学。有时也不知道该读那些书。不过通过《家》这本书,我认为经过时间磨砺之后的书籍才是好的书籍。这也正是名著的价值所在,求精不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