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牛虻》的一些感想 这是我第一次拜读这部文学巨著,深深吸引我的不仅是它优美的语言,还有它感人的情节。我被其中那惊心动魄的故事所震撼。 那是发生在19世纪的意大利的故事。一个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因少不更事,在忏悔时受神父科尔狄的诱骗,泄露了青年意大利党的秘密导致同志被捕,自己也被党内的朋友所误解、怀疑,还挨了心爱的女友琼玛一记耳光,无比懊丧。接着,他又得知自己竟是自己所崇拜的神父的私生子,因此陷入迷茫甚至绝望。在这心灰意冷之际,由于他不愿放弃希望,于是佯装投河自尽,设法奔赴南美闯练。13年后,当他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时,苦难的经历已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成熟的革命者。他积极投身推翻异族统治的革命活动用“牛虻”的笔名发表文章揭露、讽刺教会反动本质和欺骗行为。他终于重新融入了革命党,而他的一举一动,隐隐约约的表露出当年亚瑟的神情,令人有些怀疑。在一次偷运军火准备起义的行动中,牛虻被捕经受了敌人的酷刑和教会的劝降后,为了理想,割舍了爱情和亲情,也舍弃了深爱他的绮达,含笑走向刑场,最后英勇就义。人们在他的遗书中得知他就是亚瑟时,都悲痛万分。不久,身为红衣主教的蒙泰里尼也因离奇的“心脏扩张破裂症”而结束了他罪恶的人生。 亚瑟是悲惨的,他以一个私生子的身份生活在社会中,虽然他的身份未公诸于世,但在家中倍受压迫。他从小信任神甫,崇拜上帝。致使当他得知是神甫欺骗了他,是上帝的使者―――神甫出卖了他的时候,那种锥心的痛带他走上了一条不归的路。因为他自幼对神甫的爱,使他在监牢中曾妄想他崇拜的、爱戴的蒙泰尼里神甫会为他放弃上帝,与他一起起义,一起逃走。然而巨大的失望将他引入了无尽的深渊。原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阔少爷,由于极度的绝望,留下一张伪字条离开了故土,隐姓埋名,在异乡过起了生不如死的生活。可怜的亚瑟“除了白嫩的双手和挥霍的习惯,没有任何挣饭吃的本领”,从此黑暗、毒打、嘲笑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从小接受基督教思想教育的亚瑟始终坚信上帝的存在。在他的脑海里,上帝的存在,就像他每天的祈祷和定期到神甫那儿做忏悔,都是理所应当的、不可改变的事情。他的心纯净的如清水一样,是虔诚的修士。但是,当他知道自己无比崇敬的神父曾犯下偷情罪过,而且自己偏偏是这一罪过的身体印记,他的生存就先天地破碎了。牛虻的“私人的痛苦”是自己父亲的私人情爱的结果,他把这结果感受成自己生存的受伤。有一次牛虻对琼玛狠狠地说:“我是出生出世不曾有过一个朋友的。” 亚瑟是坚毅的。“那赤裸的灵魂无可奈何地战栗,那比死更加苦涩的嘲笑,那孤独的恐惧,那缓慢、难熬、无情的痛楚。在印第安人肮脏的茅草房里,在采银矿上、咖啡种植园,以及可怕的杂耍班子里受尽折磨。”也许是苦难让他想清楚了一切,看清楚了一切,他曾无限信赖的上帝只不过是用斧头可以轻易劈开的石像。在黑暗中,他练就了金刚石般的毅力,积蓄了对宗教势力搏斗的力量。 牛虻虽然变丑了、残废了,“身材矮小,皮肤黝黑,右腿瘸,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脸上有新刀伤疤痕,口吃。”但他的心是美的。他有爱,他依旧深爱着琼,深爱着蒙泰尼里。这不禁使我联想到,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其丑无比,人见人厌,但他为了保护弱小的吉普赛女郎,勇于同邪恶势力斗争,拼尽了自己全部力量。这是善良、勇敢的美;贝多芬虽然失聪,但他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这是对艺术执着追求、顽强奋进美的;正如泰戈尔所言: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评论一个人。我认为,牛虻刚强无畏,坚忍不拔,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敌人的憎恨。在面对曾被自己奉若神明的蒙泰里尼的劝降时,他没有被以往的感情所蒙蔽,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直到被枪毙为止。他是光辉的,没有瑕疵的,在伏尼契的笔下,牛虻已经得到了永生,震撼着我们的心弦,他身上的那股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超越了时空。 在苦难中亚瑟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他憎恨那些虚伪的祷告,憎恨所有的神甫。参加革命是——像马志尼说的那样——“为了上帝和人民”。如今的牛虻对上帝、基督和教会怀着阴沉而又坚毅的憎恨,革命不再是为了民族独立的民主共和,而是出于自己“私人的痛苦”,才接受了革命同志的邀请。我的受苦受辱都是蒙泰尼里的罪过,不,是他的上帝的罪过。我要报复。所有的教士都是伪善者,对付他们,最好用短刀和尖刻的嘲讽。“你想过那个可怜的小丑也许有灵魂——一个活生生、苦苦挣扎的人的灵魂,系在那个扭曲的身躯里,被迫为它所奴役吗?你对一切都以慈悲为怀——你可怜那个穿着傻瓜衣服、挂着铃铛的肉体——你可曾想过那个凄惨的灵魂,那个甚至没有五颜六色的衣服遮掩、赤裸在外的灵魂?想想它在众人的面前冷得瑟瑟发抖,羞辱和苦难使它透不过气来——感受到鞭子一样的讥笑——他们的狂笑就像赤红的烙铁烧在裸露的皮肉上!想想它回过头去——在众人的面前那样无依无靠——因为大山不愿压住它——因为岩石无心遮住它——忌妒那些能够逃进某个地洞藏身的老鼠;想起了一个灵魂已经麻木——想喊无声,欲哭无音——它必须忍受、忍受、再忍受。噢!瞧我在胡说八道!你究竟为什么不笑出声来?你没有幽默感!”上帝是人们心中的信仰,但宗教远远无法给予人们绝对的公平,神甫只会天方夜谭般的高谈公平与慈爱 ,人们得到的也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和无限的苦难与等待。所以当亚瑟经历了万般苦难,在他见到的社会丑恶现象越来越多时,而教会却在为维护这些丑恶现象而工作,所以亚瑟变得越来越憎恨天主教会,当然他最恨的是欺骗他的虚伪的不可原谅的蒙泰里尼神甫。 但他清楚,蒙泰尼里的身份不同,他不仅是红衣主教,更是他的父亲。他对父亲的爱从未改变。虽然他的父母对他说了谎,但他仍希望能与父亲度过余生。即使蒙泰尼里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他依旧爱他,因为从小只有这位他爱的神甫真正爱他,同时亚瑟也选择了上帝。蒙泰尼里对亚瑟爱是永不改变的,亚瑟也同样爱着这位神甫,在亚瑟不知情时,蒙泰尼里在亚瑟心中何尝不是一位高大神圣的父亲?多少次,当亚瑟出现在神甫面前时,当亚瑟垂下持着枪的手时,这火热的亲情都在发光。然而作为红衣主教的父亲、亚瑟信奉的上帝又将这份爱绑在了冰冷的十字架上。亚瑟痛,蒙泰尼里也痛,亚瑟死了,蒙泰尼里也死了。……“亚瑟死后,我的心碎了。(蒙泰尼里)”其实,蒙泰尼里一生中的错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作为教士却有了儿子。他的错误直接导致了亚瑟的悲剧。可是人生在世,谁又可能没有爱情与亲情呢?作为教士也应该享有自由生活的权利。事实上,蒙泰尼里也一直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引导着成长中的亚瑟,在用心关爱着亚瑟,以弥补他心中亲情的空缺。 从这本巨著与其说是以宗教、社会黑暗为主线,倒不如说是以危境中的爱为主线。母亲因为爱亚瑟忍气吞声受朱莉娅的谩骂和凌辱,蒙泰尼里因为对亚瑟和他母亲的爱,而对亚瑟关爱备至,甚至破例同意找他忏悔。亚瑟因为爱生嫉妒之心,受骗说出了秘密,使得他遭到革命战友的摒弃。琼玛一直为误打了亚瑟那一个耳光而负疚,背负着这一过错的重负生活了近二十年。她“念念不忘她做过的错事,毁掉了她的青春年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坚定地同悔恨的恶魔进行斗争。她时刻不敢忘记她的工作是在未来,她不得不对那个常常作祟的过去的幽灵闭目塞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具被潮水卷入大海的尸体的影子始终没有离开过她,她无法遏制那凄厉的呼声不时在她心中升起:‘我杀死了亚瑟!亚瑟死了!’有时候她心头的负担太重,重得她无法承受。” 读了这本名著后,牛虻那伟大的精神会激励我更加坚强,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管是什么都无法阻挡,勇于承受生活中的任何挫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