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感
小说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描写了20年代贩酒暴发户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幻
灭,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悲剧。
尼克是主人公,他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本书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华宅第。这里每晚都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尼克对盖茨比充满探究的兴趣。探究的结果是:尼克了解到盖茨比内心深处有一段不了之情。了不起的盖茨比年轻时的盖茨比并不富有,他是一个少尉军官。他爱上了一位叫黛茜的姑娘,黛茜对他也情有所钟。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似是偶然却也是必然,黛茜因此和他分手,转而与一个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结了婚。黛茜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汤姆另有情妇。物欲的满足并不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盖茨比痛苦万分,他坚信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心灵的贞洁,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他在黛茜府邸的对面建造起了一幢大厦。盖茨比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 尼克为盖茨比的痴情所感动,便去拜访久不联系的远房表妹黛茜,并向她转达盖茨比的心意。黛茜在与盖茨比相会中时时有意挑逗。盖茨比昏昏然听她随意摆布,并且天真地以为那段不了情有了如愿的结局。然而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黛茜早已不是旧日的黛茜。黛茜不过将她俩目前的暖昧关系,当做一种刺激。尼克终于有所察觉,但为时已晚。一次黛茜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开车,偏偏轧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茜,承担了开车责任,但黛茜已打定主意抛弃盖茨比。在汤姆的挑拨下,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了牺牲品。盖茨比至死都没有发现黛茜脸上嘲弄的微笑。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而黛茜作为他理想的化身,却只徒有美丽的躯壳。尽管黛西早已移情别恋,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却仍不改初衷,固执地追求重温旧梦然。人们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黛茜和她丈夫此时却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不了情终于有了了结。尼克目睹了人类现实的虚情寡义,深感厌恶,于是怀着一种悲剧的心情,远离喧嚣、冷漠、空洞、虚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故乡。盖茨比与黛茜的恋爱和分手本来是个很普通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出手不凡,把盖茨比热恋的姑娘当作青春、金钱和地位的象征,当作手段追求富裕物质生活的“美国
梦”。盖茨比为了追求黛茜耗尽了自己的感情和才智,最后葬送掉自己的生命。他天真
地以为:有了金钱就能重温旧梦,赎回失去的爱情。可惜,他错了。他看错了黛茜这个
粗俗浅薄的女人。他看错了表面上灯红酒绿而精神上空虚无聊的社会。他生活在梦幻之
中,被黛茜抛弃,为社会冷落,终于铸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盖茨比是20年代典型的美国青年。作者为小说设计了一个“双重主人公”尼克•卡罗威。他的重要性在许多方面不亚于主人公盖茨比。他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评论者,又是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他与矛盾着的双方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盖茨比的邻居和朋友,又是黛茜的表哥、汤姆的同学,还热恋着黛茜的好友乔丹。他充当了盖茨比和黛茜分别5年后重新见面的牵线人,又成为盖茨比重温旧梦的批评者和他惨遭杀害的同情者。他虽然跻身于长岛豪华的住宅区,但他既不是汤姆所代表的“荒原时代”的精神世界的公民,也不是盖茨比所代表的盲目崇拜黛茜的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的同路人。他代表美国中西部的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他对于盖茨比追求失去的幸福的梦幻有许多中肯的批评,对于讲究外表而内心卑俗的汤姆和黛茜则进行了公正的鞭挞。盖茨比死后,昔日的宾客一个也不露面,黛茜则陪丈夫远远离去,尼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虚伪和无情,使读者对于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必然破灭有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仿佛书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尼克的亲身见闻,不加虚
饰,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尼克和盖茨比两人从陌生到认识,感情上既有距离,又有融和,
富有多种层次的结合和区别,写得脉络清晰,恰到好处。这种把不同的观点巧妙地统一
在一部小说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严密的结构,正是作者独特的艺术成就。
作者在叙述中还运用了许多丰富生动的比喻,使人物的感情起伏和场景的变换增添
了抒情的色彩。精采的比喻常常被用来渲染梦幻的气氛,表达精神的空虚。如尼克初次
到汤姆家,看到黛茜和她女友贝克坐在沙发上“活像浮在一个停泊在地面上空的大气
球”,后来才“慢慢地降落地面”。盖茨比在家里第一次与黛茜重逢时伸手去抓她的手,
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他的梦幻。“不断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
以缀饰”。这些梦幻是“牢牢地建立在仙女的翅膀上的”。内涵深刻的比喻把盖茨比对
“美国梦”的追求描绘得维妙维肖,跃然纸上。
小说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与环境的冷酷。比如:西卵码头尽
头有一盏绿灯,盖茨比常常在晚上孤独地望着它,伸开双手想去拥抱它——那青春和爱
情的象征,仿佛是黛茜的化身。小说末了,尼克又想起了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似乎近
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实际上却可望而不可即,他的梦想已经远远逝去了。又
如书中六次出现的“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是蓝色的,“若有所思,阴郁地俯视这片阴
沉沉的灰堆”。它象征不幸和灾难。在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这双眼睛好像复活了,它
仿佛看着盖茨比去跟汤姆摊牌,又预见到威尔逊要去杀死盖茨比。浑身铜臭的黛茜爱穿
白色的上衣和裙子,宛如纯洁可爱的天使,其实她的灵魂污点斑斑。这象征纯洁的白色
像一面洁白的镜子,把她的灵魂深处暴露无余。盖茨比重温旧梦的幻想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用五光十色的音符谱出了一曲凄怅的悲歌,给人留下无限的思索。我认为作者用great来形容盖茨比有一点讽刺的意思。
盖茨比是一个生活在过去的人,生活在他对黛西过去的印象和回忆里。他不想去面对黛西与她现任丈夫汤姆的真实存在的爱情,也不敢去想象他们之间的感情。有一点懦弱的感觉在里边。
作为主人公的“我”刚开始是怀疑盖茨比的。后来盖茨比酒后失言,“我”知道了盖茨比的真实故事,也找回了往昔对盖茨比的崇敬与信任,从这方面来说,作者说盖茨比是伟大了,敢于告诉别人自己鲜为人知的历史与家世。
当然,盖茨比能够一直执着地在现实世界中追求自己心仪已久的、已经不再存在的爱情也是可悲又可敬的。这也是他能够被描述为“伟大”的原因之一吧,敢于做常人不愿或者说是不敢做的事。他的势利与不择手段地挣钱只为了搏回黛西的芳心,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
这样的故事业已在电视剧中泛滥。也许这样说对于一个期待新意的人来说是个遗憾,人们因此有理由质疑:《了不起的盖茨比》凭什么吸引我们?
这部小说虽然素来享有盛名,但是它当之无愧。连诗人和批评家艾略特都说这是“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在一个充满速度感的城市,在一个夜生活盛大开放的城市,这本书也许可以找到更多读者和知音。在这本书中,人们可以找到闪烁霓虹、酒会、名车、别墅、身份、地位,可以嗅到华美的物质气息,可以看到享乐的天堂。 然而奇怪的是:在这样的天堂,盖茨比却无法拯救自己的孤独。他拥有锦衣玉食,但是他在享受华美生活的时候却另有所待。很少有人看出他的微笑背后还有些什么。因此,他的被压抑的爱恋显得不可思议。他周围朋友一堆,在这个繁华的城市他是个人物,他还有什么值得忧心忡忡?这个秘密也许被盖茨比承受了太久。也许他就是背负着这个秘密开始了他的奋斗之旅。
这部小说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小说,就是因为它努力地写出灵魂的“深”与“真”。它试图探讨:爱情(或者理想?以下略去)是旅途风光还是信仰?偏执的爱情是否可以与受难划上等号?爱情、时间、面包这三者有什么关联?它写了繁华世界中真实的灵魂:不以堕落为荣,敏感而热爱人世,挣扎在自己的追求中而不知后悔。此外,叙事也不粗糙:每一个对话或许都是值得咀嚼的,更何况是一个飘忽的眼神。它展示了文学擅长的细腻而敏锐的观察、富含韵味的语言、有张有弛的节奏、对于无解的存在疑问的正视。最后,我想问:这是一个理想的颂歌?还是爱情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