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报告
日本——这个太平洋上的小小岛国,从古至今吸引着整个世界的眼球:不仅仅是因为日本在经济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因为日本那神秘而复杂,令人费解的文化。从小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我们也不免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菊与刀》从一个人类文化学家的角度为我们解剖了日本文化,让我们对日本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和民族可以说是一个极其与众不同的民族,其文化中最大的特点便是“矛盾”。正如《菊与刀》这本书的题目一样:“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日本崇尚的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文化就是这样具有双重性: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勇敢而又怯懦,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喜欢插花、茶道、书法等等安静而平和的文化活动却又崇尚武士道……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也许要算日本人的“忍”与“伐”了。 “忍者”、“忍术”,与日本有关的许多名词里往往都反映着这一事实。
日本人一向以“忍”字作为人生的信条,却又极其富有侵略性,日本历史上常常出现诸侯混战的局面,这让不了解日本的人感到十分的困惑。然而从日本文化出发,鲁斯·本尼迪格斯为我们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作者将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日本人将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说一个人“没有耻辱感”是对其人格极大的侮辱,而为了维护自己名誉的清白,日本人的一生便要被束缚在重重的牢笼之中:对天皇的忠诚,对父母和儿女的恩情,对他人的“情义”,自身的修养……所有的日本人在一出生的那一刻起便背负上了“皇恩”与父母之恩;在生活中,一旦接受的别人的恩惠,便又要背负上“情义”二字;对于非直系血亲的亲戚们,也有着种种义务。而与中国文化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和“乌鸦反哺”不同,日本人“报恩”,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是人的内心:报恩不是出于心中的感激之情,而是必须执行的任务,与一个人的尊严与名誉相关。在生活中,日本人将“恩”是为一切行为的第一前提,即使与自己的良心与价值观相悖,也无可选择,所以“情义”在他们眼中不但不是温情的,而是令人嫌恶的。然而即使嫌恶,却无所不在,于是,只有忍。
不仅是出于对他人的责任与义务,日本人对自身也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他们坚信,约束是最好的精神修养,能够产生靠自由所不能够够达到的效果。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日本武士的修行:忍耐饥饿,忍耐疼痛,忍耐疲倦。甚至有人在这样的修行中死去,却不曾放弃:二战中曾有一个部队进行军事演习,长官下令,不经过允许没有人可以喝水。长达60多个小时的军事演习结束后,有许多人倒下了,然而打开水壶,所有人的水壶都是满的。这种不珍惜生命,无谓牺牲的做法在别的国家的人眼中无疑是不可理喻的,然而日本人视这种行为为道德高尚、自我约束能力强的表现。普通民众也十分重视自我修养:培养能力,更进一步的,则是培养坚忍与“圆通”。我们经常听说日本的种种耸人听闻的苦修方法:把自己吊在钩子上,一文钱不花支持一个星期,连续几天不睡觉……然而在日本人眼中,这样的忍耐恰恰是“人生乐趣与享受”的前提,修养就是磨掉“身上的锈”,使人变成一把锋利的刀,从而更好的生活。
所以尽管在日本,孩子能够享有最多的自由,然而从小时候起,日本人便要求孩子养成种种“习惯”。父母从小就“假装”嘲讽讥笑自己的孩子,好让他们在成年之后有着强烈的“耻辱感”,害怕嘲笑和轻蔑。日本是十分注重礼节的国家,孩子们从小就要受到训练,培养必要的身体技能:坐姿,两腿盘起来,脚背贴着地板;日本女性格外重视睡姿优美,必须双脚并紧,直身而睡;在家中讲课时,先生整整两个小时的授课时间里,除了双手和嘴唇外纹丝不动,孩子便必须在榻榻米上一丝也不能动,即使是稍微挪动一下身体,也会遭到老师的训斥,自己也会感到万分惭愧。
如果说“忍”是出于对于自身的要求,那么日本人的“伐”则是由于他们对于建立秩序与发扬日本精神的渴望。
日本人的全球扩张计划其根本居然是“在世界上建立起严格的等级秩序,其领导者必须是日本”,他们认为日本这个真心信赖并且渴望建立起秩序的国家才有资格领导世界。日本人对于等级制的信仰和信赖是根深蒂固的:尽管日本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统治权不在天皇手中的时代,然而天皇处于等级制的最顶端这一事实却从未改变过。如果不能“各安其所”,于他们而言便是莫大的灾难了。日本人对于战争的狂热,在他们自己看来,是“弘扬皇道于四海”的使命。而对于每一个士兵和普通民众而言,投身战争则是“为天皇尽忠”。曾经在军事理论课堂上看过一些二战期间的纪录片,日本甚至让孩子和女生接受军事训练,以便进行巷战,在美国在长崎、广岛投下原子弹之后,几近山穷水尽的日本人仍然拒绝投降,其理由居然是“不能让天皇蒙受耻辱”。然而当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出的那一刻,各个战区的日本军队都在第一时间无条件投降了,让外界大吃一惊。但日本人自己却认为,服从天皇便是天职,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日本军队一向以勇猛无畏著称,顽强而决不投降。日本人坚持“不投降主义”,要么胜利,要么战死,绝不投降。军备先进的日本军队医疗条件却十分的差,对于伤员的救援行动也并不积极。他们认为,只有视死如归的冒险才是最高尚的,而小心谨慎则是毫无价值的。战斗到死是他们的荣誉所在,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军人的名誉,每一个日本军人都充分发挥了“不怕死”的精神。在战争中,日本一向是以为精神的力量要强于物质力量,即使面对比己方强大许多的敌人也从不退缩,这也是日本军队的攻击性所在。
而在战争之外,日本人也是积极进取却又感情冲动的,往往很具有攻击性。奇怪的是,这很大一部分是恰恰由于他们的自我约束与生活方式。日本的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是不接轨的,在小时候他们享有很大的自由,往往肆意妄为,欲望总是得到满足;长大以后无论在哪方面都受到种种束缚,然而儿时的那种恣意的生活的记忆几经涂饰却依然停留在脑海中。这样的不满与现实生活中的束缚带来的紧张感带来强烈的感情冲突,让日本人变得攻击性强。而日本人的锐意进取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要求非常之多,而他们的荣誉感则为这一切提供了强制力:为了避免遭受世人疏远和毁谤,他们往往必须为自己的工作付出巨大牺牲以求做到完美而不至于遭人轻视,于是他们必须放弃能为自己带来甜头的个人乐趣,抑制自己的种种冲动。然而追求自由确实是人类的本性,无论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总是希望能够享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追求民主自由与追求自我约束激烈碰撞,只好向着一条扭曲而艰辛的路途发展:渴望成功,奋发努力,却在得到成功之后仍然体会不到人生的乐趣。这也就是日本人均GDP总是高居世界前列而国民的幸福指数总是很低的原因。
在“忍”与“伐”这两种矛盾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惊人的统一:“忍”,是因为在等级制度下必须恪守本分,“伐”则是为了建立更好的等级秩序;“忍”是因为必须为了自己的名誉而承受各种压力,背负各种重担,“伐”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惜一切去战斗;安于现状与永不满足,忍气吞声与感情冲动,都是因为“约束”。
于是,“菊”的隐忍淡泊与“刀”的锋芒毕露统一在日本文化中,构成了日本文化的骨架,而其中更加细致深入的一切,还需我们慢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