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日本人的柔美与暴力
冷酷无情的“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象征,淡雅柔美的“菊”是日本皇族的标志,这两者初见似水火不容,在历史和文化的深度,却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正是“菊”与“刀”这两种意象在极端的矛盾与冲突中的一种和谐体现方式。
初读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被其既柔美又冷艳的标题所吸引,开卷浏览便爱不释手。对日本人的民族性一直都有所了解,但都是从中国学者的立场与观点出发,第一次从美国人的角度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实在是有极大的新鲜感与挑战性。日本作为二战的主要参与者与挑衅方,是被美国的一阵蘑菇云给镇压下去的。美国在战后日本的行政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迫切需要了解日本。作者因此被委任进行日本研究。她被要求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手段,以文化人类学家的身份,考查日本的民族性。它的一切论述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揭示一个未知民族的灵魂深处的世界。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东方文化生活过的西方人,她准确把握了东西方文化中的细微不同,并把这种影响对民族气质的形成以及这种民族气质会对战争带来的影响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在她看来,醉心于菊花栽培和崇尚刀剑两者都是日本民族性这幅绘画的组成部分,因此,矛盾都是有它深刻的历史内涵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从小就懂得,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了惨绝人寰的罪恶,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这是一个充满征服欲望的民族,这是一个凶狠残暴的民族,这是一个灭绝人性的民族。张艺谋所拍的《金陵十三钗》中几个妙龄少女惨遭蹂躏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股抑制不住的愤怒还积压在胸,但是本尼迪克特却给我们展示了一副不一样的日本图画。原来他们的侵略性是来源于他们根深蒂固的传统生活模式和教育形态。
通读全书,“忠”“孝”“恩”“情义”等这些具有浓厚儒家特色的字眼不停地在日本人身上体现。作者将日本人报恩的方式比喻为债权关系,在日本,正直取决于个人在宏大社会网络中的位置的认可,大家互相欠债,既欠祖上的,也欠同辈的。由此指出日本人的日常行动和决定都是发自这种负债感。
日本人把“恩”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而其中报答天皇的“恩”叫做“忠”,这其实与中国的封建时代差不多相同的。但究其背后的真实情感,又有所不同,即“皇恩”,这种首要的恩德,总是意味着没有限制的奉献。“皇恩”指一个人所受的皇帝的恩德,他应该怀着无限的感激之情接受这份恩德。日本人感到,如果不念及自己所受的皇恩,就不可能为自己的国家,生活和大大小小跟自己有关的事情感到高兴。在芸芸众生中,至高无上的人就是那个有恩于你的人,他也是你的世界里的最高领导。在整个日本历史上,在不同的阶段,这个人曾经是诸侯,领主和将军,今天则是天皇。谁是最高领导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日本人的“记恩”习性,这种习性已经延续了数百年。
近代日本想方设法要把这种情感集中在天皇身上。在前线,犒劳士兵的每一根香烟都是以天皇的名义发放的,这强调的是每个士兵所负的“皇恩”。在投入战斗之前,发放给士兵的每一口米酒更是天皇的恩赐。他们说,每个神风队飞行员的自杀式攻击都是报答皇恩,他们申明,从全军覆没,到一个人独立守护太平洋上的某个岛屿,都是报答无边的皇恩。“忠”在臣民和天皇之间产生了一个直接的体系。臣民们向上直面天皇,没有任何中介,他们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让他宽心”。“这是天皇的御令”这句话本身就能激发忠心,可能比其他任何现代国家所能激发的更有力。
书中也描述了在和平时期日本军队在演习中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军官带着一个团出发,下令说不经他的许可不能喝水壶里的水。日本军队在训练时就特别强调,要能在困难条件下不间断地行军,一走就是五六十英里。这天,有20个人因为干渴和虚脱而倒在了路上,有5人死亡。当人们检查这些人的水壶时,发现一点都没有动过。那军官下命令时说“这是天皇的御令”。
从这一点上,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日军要侵华,而且还觉得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日本是个有着强烈等级文化观念的国家,从中国汲取来的关于等级的观念,在这个国家里生根发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种各得其所的说法,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但可怕的是,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为每个国家打上标签。他们认为自己在该地区内是处于等级的高序列,他们自视是一个高贵的上等的民族,而从小的教育就告诉他们中国是一个顽固不开化的下等民族,中国人愚昧无知,这样的民族需要他们这种上等民族来驯服。侵华是天皇的旨意,天皇赋予了他们开化这个民族的权利,因此他们要竭尽全力去完成这个使命,以报答无边的皇恩。
刀,是冷兵器中最早被使用的暴力工具,在热兵器时代还继续崇拜由刀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这说明日本在精神力量方面是怎样的原教旨。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由此也可以解释他们为何如此凶残的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居民。所以在二战时就涌出了许许多多的母亲,她们的丈夫,儿子全都自告奋勇地参加了满洲里战争,即使全都战死沙场,她们也都感到自豪,因为这是最好的报答皇恩的方式,即实现对天皇的“情义”的完美体现。
本尼迪克特强调,要解放一朵朵被看不见的线圈捆绑的菊花,日本人要负责擦掉自己“刀上的锈”。而这刀“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想和敢于自我负责者的比喻”。通过阅读《菊与刀》,我对于日本的国民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贯穿于日本人意识最深层的“情义”是其最根本的社会法则,永远按照别人眼中的模型去塑造自己的行为。因此,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近几年来日本高层不顾世界人民的谴责而频频拜访靖国神社,还有不断挑起的中日纷争,不要期望日本会成为和平的使者,历史的发展与延续只决定了他仍只能是那个二战时的那个日本,他们的根本价值观没有改变,他们的行为肯定不会有质的变化。
本书还论述了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的“武士道”的精神信仰以及教育训条,基本将日本人的民族性较客观地展现了出来,在今天还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