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寒假读书报告】——2011级硕士生邓洁雯
发布时间:2012-03-08
访问量:
73

《认得几个字》读书汇报

第一次看到张大春先生的《认得几个字》是本人大三上学期上吴刚老师的语言学导论的时候,这么一本书出现在吴刚老师的推荐书单上。我记得当时是第一次上吴刚老师的课,当下内心受到非常大的鼓舞,一个冲动就跑到当当定了一堆书,其中一本就是张大春先生的《认得几个字》。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和同寝室的室友决心洗心革面好好念书,不过坚持了几天就放弃了,大概是当下的人比较浮躁,想法也比较多,总没办法静下心来好好念一下书。于是,张大春先生的这本《认得几个字》就被搁浅了好些时日,每次下决心就读上几页,然后又荒废,然后又心血来潮读几页,然后又荒废,这样反复几回,书就被撂倒了一旁,始终没能读完,这似乎印证了一句话:书非借不能完。直到大学毕业收拾行李,才发现这本书读了几年始终没读完,同样的情况,手头也有挺多书,读了一半就荒废了,比如说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这本书我真是读了四年都没读完,说来也是惭愧。想着好不容易上了研究生要读写书吧,就带着很沉重的一大袋书回家。我家住在九楼,而且没有电梯,带回家的书好歹几十斤,当时我想,这么千辛万苦带回去的书一定要看,不过结果还是显而易见的,假期也是虚度了,看了别的杂书几本,始终没能重新拾起《认得几个字》。本来我想谈谈自己在寒假里面读了另外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虽然是本好书,但是没有出现在推荐书单上面,所以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在假期里面读了张大春先生《认得几个字》这本比较容易读懂的书来作为读书汇报。

《认得几个字》乍一看上去感觉很有趣,自己好说也读了十几年书了,字也算是认识几个,虽然自知是个词汇相当匮乏的人,但是几个字应该还算是认得的啊。张大春先生,一开始真是不认识,最后看了简介才知道他是当代最优秀的话语小说家,是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带着一丝丝的好奇,寒假的时候,我才真正地静下心来好好地从头翻阅这本书。大概是人心境比较平和比较能够看书,竟然也越读越是觉得有趣。张大春先生现在住在台湾,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刚刚赶上两个孩子读小学,开始学习认字,便在书中讲述他和孩子之间学习认字的小故事和一点点小趣事。一开始我确实被张大春先生的提问给弄的有些糊涂了,不过通过他的描写和讲述,读者似乎也能重新回到了小时候读书认字的那些快乐的时光。张大春先生的这本《认得几个字》的每一张都是以一个汉字为线索,然后展开一段讨论,大多是关于这个字的意思,以及它在词语中的解释。当中穿插了不少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国文化,中国典故等,讲的非常有意思,在张大春先生和两个孩子的一来一回的互动当中,展示出给我们这段识字的过程,感受识字的乐趣,也在简单中加深了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对汉字演变历程的了解。

张大春先生在处理这些小细节、小故事和小情趣的时候常常给我们很多意外的惊喜,其中有一些情节让我印象颇是深刻。比如说在“卒”这一章中,“卒”令儿子张荣困扰不已,于是父亲就开始了一段有趣的讲学,从“崩”、“薨”、“卒”到“不祿”、“死”,让儿子了解了古代中国古人们命名万物的讲究,也让儿子知道了战争的残酷:一旦战争开始,卒和兵是第一个死的。当然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见解,显得可爱,虽然未能完全理解父亲的深意也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有卒和兵当着,将和帅就不能决斗了。看到这里我就忍不住笑了,小朋友的世界还是简单而单纯的。

又比如在“乖”这一章中,张大春先生引用了他当年上课的一段场景。老师问小朋友:“你考察女朋友考察得很惊喜,是会让她跑掉呢?还是会让她变乖呢?”同学们都毫不迟疑地吼到:“跑掉!”接着老师就告诉大家,主导政治的人查察人民太苛刻过分苛细,是回让人民流离出奔的,“乖”就是“本期而远离”的意思,“无徒”是让人民背弃远离。至于那女女朋友之间,不管谁查察谁过分苛细,恐怕都是会招致同样的结果。每次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为老师的好例子和生动的讲解感到奇妙,原来对汉字和古文的释解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即释解得通透又让孩子们很快地感同身受理解古文,真是太妙了,同时也让我对“乖”这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乖还有坏的意思)

又比如说到“厌”这个字,张大春先生说到,他有不少讨厌读书的朋友,朋友们不讨厌他,他也没必要拿建立书香社会那一套陈腔滥调去讨那些朋友们的厌。不过生命中总有这样一种时刻,他们会忽然认真计较起来,跟张大春先生争一个理:“读那么些书干吗? 真正读了不少书的人应该本乎受惠于阅读之故起而捍卫知识的尊严,他们也许有令人心服口服的答辩。张大春先生小小调侃自己,而自觉读书太少,没有骄人献曝的资格,只好答说:“别的更不会了,只好读点儿书。”可是在寒假期间,张大春先生无意间从女儿的困惑里发现了另一个答案。原来,她总在闹别扭的时候说:“讨厌爸爸!”问她:“为什么讨厌爸爸?”她是不会进一步给答案的,只重复一句:“讨厌爸爸!”有一天,在重复了这一句之后,她忽然大惑不解地喃喃自语起来:“为什么‘讨厌’的时候要说‘讨厌’呢?”是呀!为什么会是“厌”这个字呢?张大春先生忽然想起《诗经》里用这个字的时候表现的意思还是“苗草盛美”之类的意思呢。越是接近《诗经》那个时代的文献里使用的“厌”字,反而越多正面的意义。作为“饱足”之义的“厌”,见于《老子》;作为“满足”之义的“厌”,见于《左传·僖公》;作为“合乎心意”之义的“厌”,见于《国语·周语》。即使读音成平声(如“烟”字),取义为“安然”、“和悦”之貌的“厌”,也在《荀子·王霸》中出现。还有一个如今已经阵亡了千年以上的音义组,就是发音如同“揖”字的“厌”,意思也就是作揖——只不过我们寻常熟知的作揖是抱拳向外推拱,而“厌”则是抱拳向内牵引——这个行礼的讲究,具载于仪礼·乡饮酒礼》。整个儿看起来,“厌”字跟一个人吃饱喝足了之后,感到惬心满意、神情和悦的这么一个状态有关。正因为饱足满意这个状态是不容许失其节制、甚至不应该贪欲其长久维持的,于是,“厌”的负面意义便如影随形地浮现了。老古人使用“厌”字表达怨憎不喜之意,或多或少是基于对“吃饱喝足,惬心满意”的戒慎疑惧之心罢?几日之后,张大春先生的女儿同先生的同事闲聊时候说起寒假一直在玩,居然说出了“一直都在干什么一直都在干什么,有点讨厌。这就是‘讨厌’的意思,你不懂吗?”就在那一刹那之间,张大春先生发现了“读书干吗?”的另一个答案:一起分享了某种知识的人自有其相互会心的秘密乐趣。

     同样的,读书就是为了一起分享了某种知识的人自有其相互会心的秘密乐趣。大家不妨也去翻翻这本书,自然也有一番乐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