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以后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读完这本书后,印在心里的文字。
我们总会经历这样那样的送别,毕业时的,旅行时的。相聚是快乐的,离别也并不悲伤。因为相信还会再见。即使不见,也不会断了联系。送别的瞬间,有不舍,有留恋,有回味。但更多的好像是对即将开始的行程的期待、不安。
2010年下半年,有幸看到了龙应台的《目送》。觉得心中那个脆弱的,一直想要压抑的、封闭的神经被挑动了起来。
初始龙应台,源于一篇高中语文阅读题——《共老》。后来看到《目送》时,才又想起去寻找她的点点滴滴。
龙应台,父亲姓龙,母亲姓应,自己在台湾出生,所以取名龙应台。她被认为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现任台湾文化建设部门负责人。她的写作以有情眼光侦察社会,也有温婉动情、纤细动人。
《目送》于2009年出版,收集74篇散文而成,包括亲子关系,兄弟姐妹感情等主题。笔调细腻、温婉。文字并不华丽,但饱含真情。作者把生活中的片段整理出来,以小故事的形式带给我们亲情的感动,也教人深思。书的封面是渐进的绿色,让人体会到的是亲近的自然,温暖的关爱和希望。还有几行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就是这样简单的字,令人心酸,让人感动。仿佛阐释了父母子女的命运——一个在目送里远去,一个在目送中唏嘘慨叹。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这是一次简单的送别,也象征着人生的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孩子始终没有回头。做为送别的一方,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做为母亲,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她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憧憬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所以,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此时的作者,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当年自己担当离开一方的角色时,父亲定然也是不舍、担心。目送以后,子女们开始用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塑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父母们只能牵挂,祈祷子女平安、顺利,期待可以给遇到困境的孩子们一些有用的建议。
读到这里,一个词浮现出来:反哺。小时候,我们想着长大了一定要孝顺爸爸妈妈,什么好吃的都买给他们吃,什么好玩的都带他们去玩。上学时,脑子里只有考试、学习。还要趁老师、爸爸妈妈不备时偷偷地玩游戏、谈恋爱。工作了,满心想着怎么更快更省力地把工作做好,加薪,升职。怎么有时间去想父母的事情!他们偶尔打来电话,还是随便说两句就挂掉,因为工作“太忙”。虽然时不时地会突然很挂念他们,但这种念头被繁琐的工作瞬间压回去了。也罢,等什么时候攒了足够的钱,领他们出去旅游吧,可是钱总是不那么足够。那就回家的时候带些东西,可回家的时候又觉得太麻烦而作罢了。关于反哺,我们能做的很多,可是我们做的很少。只是想着自己的路该怎么走,很少回头看给我们生命的人现在是什么状态。只是一意孤行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很少回去征求父母的意见。只是在心里想着,等着——心中的以后,以后一定会好好孝顺父母;却不知他们的要求那么简单——在一起说说话就行。也不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
不禁想到最近看到很感人的一幕:老师问小男孩:“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我想做爸爸!”小男孩稚气地声音把大家都逗笑了。
“为什么要做爸爸呀?”
“因为那样可以天天和妈妈在一起。”听到这儿,妈妈的眼睛红了。
还有另外一幕:女孩要高考了,天天晚上复习到很晚。妈妈每天给女孩准备热牛奶。终于有一天,女孩不耐烦了,说:“妈你别弄牛奶了,再喝我就成奶牛了!再说我在学习呢,你开门关门的影响我学习啊!”妈妈赶紧说:“行行行,你好好学习,有什么想吃的再跟我说吧。别睡太晚啊!”妈妈语气里充满了愧疚,因为“耽误”了女儿的学习。
第一个故事带给我的是感动,孩子很可爱。他想跟妈妈在一起的愿望一定是真心的。也有内疚,为以前的假期不愿意待在家里的想法自惭形秽。第二个故事让我觉得脸上发热,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行为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也开始对来自父母的关心不屑一顾,甚至心生厌倦,觉得他们管的太多、管的太宽。天冷了我自己会加衣服,肚子饿了自己会找东西吃,也知道要好好工作、好好学习。明明我自己都会干的事,为什么总是嘱咐?不厌其烦地嘱咐!而且父母年龄大了,记性不好,有时说过的话会再说,反复地说。这时候真的会直接对他们说:“这个我知道,你都说过好几遍了。”冷言相待,对他们交代的事情也是敷衍了事,都是以前的“应对策略”。
直到《目送》给我带来又一次震撼:也许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可是父母爱孩子的心,是永远不会变的。当拒绝他们的关心时,我忘了在他们心里,我始终是孩子;对他们态度粗暴时,我忘了他们教我的以礼相待;潇洒地走出家门,想着终于不用受他们的约束时,我忘了他们牵挂的心。
在书中,龙应台还写到了得老年痴呆的母亲。我不仅想到,坐在她眼前的老太太,也是曾经教她怎么拒绝男孩的那个成熟的女人,也是那个一辈子都在为她的事业,她的家庭,她的孩子牵挂的女人。那个女人也有过美好的少女时代,也有过青涩而美好的爱情故事,也有过被父母宠爱的光景。做了母亲,她便本能地开始爱着孩子,却不要求任何回报。就这样,牵挂便成了她一生的事业。
我在慢慢长大,我最深爱的人却在慢慢变老。这是残酷的、让人心酸的事实。爸妈都已经六十多岁,白发,皱纹已经成了他们的老朋友。到广州后,他们总是一股脑把天气预报看到最后,因为如果变天,他们要给我打电话。放假回家时总是催促提前买票,因为害怕春运车票难买。票买好了,妈妈还要反复确认到家时间,因为要蒸我半年都没吃上的馒头,炸我最喜欢吃的丸子。到家了,因为家里比学校冷,爸爸已经提前开了空调,房间里温度很舒服,虽然妈妈不适应空调风。所以,父母的爱是人间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天生的,是自然情感的流露,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图回报。从呱呱落地父母就开始鞠之育之,不辞劬劳,不论儿女年龄有多大,在父母心目中总是永远长不大的。
为人子女者,终有一天也会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时,应谦虚、敬重、心怀感恩。因为,父母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礼物——生命,这是生存的根本。我们在享受着的,也有挥霍着的,都源于父母。心怀感恩,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习惯。为人父母时,应大度、信任、满怀希望。就像我们的父母曾经对待我们那样对待子女,勇敢地放开手。因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这本书的绿色封面设计应当也是别有用心,仿佛是为了给我们的黑白世界带来一丝清新,像一汪泉水注入烦躁的心灵,让我们的灵魂在溪流中浸润、重生,受益匪浅。在这个人人忐忑、浮躁、矛盾、彷徨的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感动。让我们知道,虽然身处异地,那份牵挂永远存在。让我们知道,在你的成功里,他们永远是最快乐的人。让我们知道,即使一败涂地,也可以重新再来,因为我们有最强大的支撑——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