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寒假读书报告】——2011级硕士生张觅觅
发布时间:2012-03-08
访问量:
69

读《塞纳书窗》有感

我对文学早就情有独钟了。上小学时,我就开始看各种儿童文学名著,偶尔也会看一些世界名著的简写版本。每当读起这些书,我总是看得津津有味。可惜,后来读中学以后,我就忙于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理科学习上,而“荒废”了文学,后来上了大学,读的是外语专业,而后才开始又看名著了。因此,我对“真正”的文学,了解是不多的。对于文学的好处,也只是稍微知道一点,直到最近看了卢岚所著的《塞纳书窗》之后,才觉得文学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的,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塞纳书窗》是旅法作家卢岚女士写的随笔。该书分为两个部分:走访录和书坊圈点。书中收录的文章全是卢岚女士旅居法国,走访各个文坛名人故居,以及读书后写下的心得体会。字里行间,时时透露着女性的细腻的感触和优雅的文笔。这本《塞纳书窗》可以说是一本不用费很大劲就能读完的书。因为它绘声绘色地记录下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读这本书,法国文坛上的名人的历史就像一轴画卷,慢慢打开, 然后呈现在你面前。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出现在面前,伴随的,是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基度山伯爵的来历吗?你知道乔治桑的过去吗?你知道雨果与拿破仑相互尊敬的奇妙关系吗?《塞纳书窗》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你能看到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

虽说真正爱读书、懂读书的人是不会功利地去看待任何一本书的,即他们不会去为“有用”而读书的。但是在这,我就姑且“功利”一下,带上“用途”的眼睛来看这本书吧。首先,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欧洲文坛,尤其是法国文坛名人的过去。这更有利于我对他们作品的理解。读了这些文章后,我知道了巴尔扎克辉煌文学成就的背后,曾有两位女性充当“缪斯”,引领他前进;我知道了才华横溢又生性乖张的夏多布里昂与拿破仑之间的互相尊重,又互相怨恨的奇妙关系;我知道了大仲马的身世以及他著名的“基度山伯爵”的来历;我知道了王尔德、萧伯纳、乔伊斯等英国作家原来是爱尔兰人;我甚至还了解了一些之前对于我较陌生的文人拉伯雷、杜拉斯、阿拉贡等,这大大地增长了我的见识。

其次,这本书的第二个用途让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欧洲的一些习俗。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感受到它使无数作家、艺术家神魂颠倒的魅力;我似乎手持着印有乔伊斯头像的爱尔兰钞票,参加每年在都伯林举行的布隆姆节游行……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什么“用途”呢?它让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起文学在人生中的地位来了。

读完《塞纳书窗》之后,我不禁被欧洲人热爱文学的精神所打动。他们把文学家的头像印在钞票上;他们可以为纪念某个文学家每年举办一次游行;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文人生前住过的房子被完后地保存;大量的文人博物馆的修建……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让现代人忘记那些文学家曾经的贡献。就算讲起读书习惯,欧洲人也更爱读书。他们闲暇时,身边总会有一本书。可是中国似乎就不太一样了。所说,中国也有文人的故居留下来,也有相关的纪念活动,可是这里的文学气氛真是大不如欧洲。讲起古代孔子、孟子、庄子直到近代的鲁迅、老舍、郭沫若等人似乎无人不知,但真正读过他们的作品、读懂他们的作品,并从内心对他们有崇敬之情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们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浮躁之风占据了。无论做什么事,人们似乎总是被“用途”驱使。现代人工作、学习那么忙,哪有时间去做那些对自己工作学习“没有用”的事呢?就这样,读文学著作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而被搁置到一边。在讲究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这个想法似乎是情有可原的。然而,试想一下,没有文学的社会会怎样呢?什么是文学呢?文学,在我看来,首先是一种艺术,它能陶冶性情,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而这种境界在人一生中的意义是无法被取代的。其次,文学是一种素养,有了这种素养,人才得以完整。 人完整了,社会才会完整,而后,社会才能自信地向着前方迈进。那么,从这两点来说,文学还算是“有用”的吧?

可是,文学的价值又岂能以“有用”还是“无用”来评价呢?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这些都是我们的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无法以金钱来衡量的财富。文学是一种艺术,它带给人们的,是如音乐、美术、戏剧般的享受。诗歌,文学的一个分支,给人们带来了韵律般的美的感受;戏剧,让人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小说,能反映作者所处那个年代的人与事,场景里的一草一木,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社会。这样的感受,只有作为艺术形式的其中一种的文学才能带给我们的。文学的价值是不可忽略、无可代替的。 在过去没有网络的年代里,文学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方式,是雅俗共享的人类财富……文学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好处”真的是无法计算的。

由于我的专业是英语,迫于专业的要求,我必须读一些英美文学家写的名著。我很兴庆我的了英语专业,因为如果不是因为专业的需要,我也许没有机会再重新捡起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也许读文学名著这样的事情就会在日复一日的“杂事”中被拖延,时间、青春被浪费……因此,我有了机会接触英美文学中的辉煌成就:品味了拜伦式的英雄般的诗歌,拜读了狄更斯的小说的人物,伴随人物的喜与悲……文学的经典,在于它的永垂不朽,好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代的,不仅对当时的时代是一种反映,对现代人也是一种警戒,让我们明白如何去热爱生活,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

因此,文学不应该有国界,不应该有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古还是今,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文学带给我们的财富是同等的。我们应该要珍惜这份人类的财富。因为经典的、不衰的文学却不能时时产生的。如今人们生活在这样快速前进的社会里,还会有人稍微停下快进的脚步,欣赏这些经典,创作这些经典吗?可惜的是,如今这种培育经典的土壤也不复存在了……正如卢岚女士在书中前言里提到过,如今的文学都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作品里值得回味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也许,文学的魔力也在于,它能是人们停下快进的步伐,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

朱光潜曾经说过,在欣赏文学上,每个人都须有纯正的趣味,他还说:“不仅欣赏,在创作方面我们也需纯正的趣味。每个作者必须是自己的严正的批评者。他在生命布局遣词造句上都须辨析锱铢,审慎抉择,不肯有一丝一毫的含糊敷衍。他的风格就是他的人格,而造成他的特殊风格的就是他的特殊趣味。”什么是纯正的趣味呢?我认为,正如我刚才提到过的,经典的就是纯正的趣味。因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它持续的影响力将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清澈的塞纳河水、神秘的巴黎圣母院、幽静的香榭丽谢大街、气势恢弘的凯旋门、华丽的卢浮宫……巴黎美丽的景观引人遐想,流连漫步其中,定可发思古之幽情。卢岚女士的《塞纳书窗》不仅带给我们充满魅力的法国文学艺术之旅,更多的是我们对文学以及人生的思考。因此,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也许它能让你从快步伐的生活中偶尔抽出身来,品味理解文学的魅力……

卢岚女士在书的前言中说,真正的文学无须赶潮头。是啊,任凭人们怎样看待文学,真正的文学始终以一种高傲的姿态在我们身边走过,只有懂它的人才能与它成为知己。那么,让我们也清醒一下吧,去与身边这些朋友们握个手吧!愿文学的魅力能伴你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