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之我见
08级日语班 邹丹丹
大学精神是一种校园文化形态 ,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包括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宗旨、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精神、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所在区域文化的影响以及校园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等。它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精神力量 ,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奠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 。华南理工大学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华工精神” ,它具有爱国兴国、求真务实、开放兼容、博采众长、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等本质特征。
华南理工大学校歌《华工之歌》,以不足百字的歌词叙述了学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发展成就,描绘了校园环境和学子风貌,昭示了华工精神、校训精义和时代使命。从音韵来看,韵律铿锵,其中“泱”、“芳”、“强”、“梁”、“旁”、“锵”、“长”、“扬”、“煌”、“当”均押同一韵母,故无论是唱还是读,都格外铿锵有力、和谐自然,能够瞬间激发出华工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形成华工人的精神凝聚力和战斗力。从结构意境来看,遵循结构美、意境美的诗词手法,达到了“入谱可歌,脱谱可赏”的艺术效果。既彰显华工历史的厚重感,又富含激昂的青春气息;既贯穿深刻的学术传统,又回应孙中山先生所办的大学及孙中山先生于辛亥革命中提出的“振兴中华”的口号。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作为华工的校训,寄托了对华工学子的期望。“博学慎思”是校训的第一义。“博学”,是有广博的胸怀与旺盛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广采众家学说,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慎思”,是不迷失于纷繁复杂的理论之中,而能够深思各家之短长,以成自家之学说。“明辨”就是分清善恶、分清是非,分清荣辱,以“道德”规范“科技”,发挥科技“天下之公器”的作用;“笃行”是“博学慎思明辨”的归宿,是华工人为学为人办校的崇高精神体现,是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人开创美好社会的最高行动。
长期以来,华工秉承中山先生遗训,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孕育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时俱进,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着强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受岭南文化的熏陶和合并组建而成的影响,具备开放兼容的天性;受以工科为主的学科氛围和对大学生命真谛的深刻感悟,养成求真务实的学风和校风;立足于较高起点,坚持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力争一流的办学理念在华工人当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上述这些方面构成了华工精神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在全校广泛兴起华工精神的讨论和学习,用华工精神统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统一的思想文化基础,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许多华工人身上都有一种和华工难以割舍的关联,至少这份天马行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风骨在广州其他院校的门徒身上很难看到。理工科院校能够培养出一种极富逻辑性的超然物外的“狂”,如果把人生化分为角色、位置、分寸、境界四个层次的话,“狂”无疑是一种格外专注的境界,有点中国魏晋以来的无拘无束。张扬的气质使得华工学子有了扩张爆发的创造力,这在进入社会以后的发展创业中尤显风范。但风风火火的“狂”承载着的,还有一份华工学子的“逸”,何谓逸?当你走进一所实验室或者制图大楼,可以发现另一种因专注而产生的内敛,冷静与理智的“理工科思维”铸造出来的何尝不是一种哲学思辨的魅力。 狂与逸的结合,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复杂性格,动静有机的气质方能称之为名士。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如果仅仅是一个以产生技术骨干而闻名的华南理工大学,恐怕很难体现出那个“大”字,华工的难能可贵就在于用它宽阔的学院为许多种子提供了生长土壤,旧苏联办大学的模式结束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非一味在“术业有专攻”上做文章,大学本身更应该是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恢弘广大的华工校园给人一种阳刚之美,不过在大环境中并没有充斥着千篇一律的规范,若干“小气候”形成了这所大学的丰富多元,“小”的活跃,其动力在于华工的发展方向秉承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艺术学院和新闻学院等人文院系在这所理工大学里依然成为亮丽的风景线,解读华工,可以在一种“大”与“小”的对比中领会到“兼容并蓄”的育人之道。
有一种激流叫静止,有一种深邃叫张扬。华工精神万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