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之我见
08级日语班何易欣
从华工人的身上就可以感受到的华工精神,它尽包含了广东人精神的“务实进取、敬业奉献”,同时也包含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
有一位华工校友,她生如夏花逝如秋叶,在生与死的边缘始终稳步而行,在教师讲台上和对科学研究中默默奉献自己。在13年的从教生涯中,她竭尽全力关爱着她的每一个学生,被学生们亲热地称之为“博导妈妈”。她身患绝症,作出的贡献却连许多健康人羞惭。她就是华工校友石秋杰,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华工人的坚韧和奉献。
石秋杰1998年从华南理工大学工业催化专业博士毕业。后为南昌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西省稀土学会理事。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江西省技术发明三等奖一项,发明专利一项。先后荣获南昌大学优秀班主任,南昌大学优秀研究生班主任,南昌大学师德师风标兵,南昌大学巾帼十佳,南昌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光荣称号。
1997年,正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年34岁的石秋杰,发现自己罹患乳腺癌,但她并没有被可怕的病魔吓到,经过积极治疗后很快返回实验室。1998年,她成为南昌大学的一名教师。2003年,她病情复发。这种病,复发就意味着死亡的逼近。石秋杰选择教学空闲时由爱人陪伴去上海治疗,坚强的她只是告诉女儿和亲戚:“我去外地开学术研讨会。”治疗结束,她把医疗费用单据和病历藏起来,微笑着回到岗位继续工作,一如既往地上课、做实验,为学生修改作业和论文;一如既往地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侍奉公婆。此后几年,病情反反复复,石秋杰每年都要接受多个疗程的化疗、放疗。这么多年的每一次治疗方案,石秋杰坚持以不与教学、科研相冲突为前提,从来没有因为治疗而耽误过给学生上课,从来没有因为病痛放松过对科学的追求。就在今年3月,她还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去世前的一个月,她还去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
在生与死的边缘,石秋杰始终坚守着导师的天职。她用自己的生命,阐述了何谓师者、何谓师德、何谓师风。直到去世前几天,她还在争分夺秒为她的研究生修改毕业论文。石秋杰去世前两天,她的同门师弟、南昌大学研究生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宁和化学系副主任吴芳英等同事来到医院看望她。第一眼看到石秋杰,大家震惊了:极度消瘦、憔悴的面容,浮肿得厉害的四肢,几乎让人认不出来。然而,更让大家震惊的是,石秋杰的病床上还放着一张小桌子,她正伏在小桌上,用笔记本电脑给即将答辩的研究生修改论文。张宁,一个自认为早已过了流泪年纪的汉子,此刻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他转身快步走出,平复了好一会儿后才重返病房。他当时不想气氛太凝重,便故作轻松地说:“秋杰啊,你是博导,我也是博导啊,你能不能留几篇论文给我改改?”石秋杰用微弱的声音回答:“大家都很忙,每个人都有许多事,我已看过两遍啦,再看一遍就可以啦。”在看望她的过程中,石秋杰一直喃喃自语:对不起学生,没能给学生更多的指导。实在无力说话了,她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不要让其他的同事和领导来看她,也不要告诉她的学生,大家都很忙,自己现在已经无法全力工作,就更不能影响大家的工作。
是何等的心力,才能支撑石秋杰在随时面对死亡的境遇下,顽强而安详地走完她那绝不平庸的人生旅程!
她的遗像,是按照石秋杰生前意愿,用一张她和心爱的学生们在一起做实验的工作照裁剪出来的。照片上的她,灿烂而安静地笑着。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告别的那一瞬间,彭子青和师兄弟妹们在石秋杰遗体前撕心痛哭,长跪不起,千呼万唤也无法表达他们对“博导妈妈”的崇敬和缅怀。 “石老师,我们真的好想你,你在天堂要好好的,下辈子您还做我们的老师……”
石秋杰走了。但她与病魔的顽强抗争,让人们明白什么是生命的真谛;她对生活与工作的期盼,让人们明白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她对学生的挚诚与热爱,让人们明白什么是教师的天职。
石秋杰,用激情与坚韧,完成了她那短暂却精彩无比的人生。同时也诠释了华工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