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之我见
其实在生活中希望做到博学的人并不是少数,但是只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但是并不是不能够达到,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就是一种博学,所谓的博学无非就是人在生活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经验与智慧,而一个人自己在无意中所积攒的东西其实对别人来说已经是一种博学,当别人遇到困难,你能够在第一时间去帮助他,为他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且你的意见对需要帮助的人有所作用,那么,就可以说明你是博学的。一个人,不一定去刻意的追求博学,其实我们的每一天都在为自己的博学增加分量,所以并不用去刻意追逐,之所以说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注意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人活一天,就要让他有意义,反之则犹如行尸走肉一般,所以,要后的博学,就要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要是自己的每一天后的充实,相信早晚有一天,你会发现,哇!原来我是那么的博学啊!
博学,我觉得是一种处事为人的态度。
首先,是一个开放的态度,热爱这个世界以及关于他的知识,这样的人会很开朗,不自闭,能更多地,更敏锐的把握事物好的一面。
其次,是一种执着的态度,热情的,坚持不懈的,陶醉其中的探索自己内心中困惑,以至于全人类的困惑。这样的人处事积极,坚毅。
而且,博学也是一种谦虚的态度,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好学,进步。傲慢和博学是有点矛盾。
也许博学是一种美德,其好处在于使人明事理。意义说大了,博学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创造力的基础。说小了,帮助你自己日后建功立业的手段。重要性么自己想。
其实博学是好学的比较高的阶段,不博学是没关系的,完全可以只精通一门学问,但是不学无术就离倒霉不远了,如今找份工作您也得说会点嘛儿,不是么?
“三思而后行”教我们要养成作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
“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过去,我也是属于做事比较冲动的那种类型的人,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凭第一感觉,凭一时的冲动,结果有很多时候考虑问题不是很周全。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当事人去说,还是让领导出面去说,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
“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是不好。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一般都说做人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而且都是是老夫子教导我们的上帝. 老夫子如果有灵, 一定会晕倒. 这句话原来是孔子在评论季文子这个人,说他做事过分小心,思虑太多,往往都为自己考虑不好. 孔子说:"再思考一次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有人居然理解成: 孔子说:"要再思考一次才可以." 意思是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还不够, 要再思一次才可以行. 而且这种解释还能出书, 可谓误导大了.
这也看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人同样一句话, 可以被理解成完全不一样, 更厉害的是能盛行于世而不被修正. 然后老师传学生, 学生长大变老教小子, 这样一代一代误导下去.这句话不象有些古句,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 我看了几个比较博学的国学家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一致的, 本人才浅没有翻过历代大儒的解释, 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那么为什么有专业精神的人士都知道其意思, 而"三思后行"这个训诫一直流行呢? 可能的原因有三: 一,"三思后行"确实很有必要.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要想保全自己,成就事业,必须要三思而后行. 二,大家都觉得这个是孔子倡导的, 是一定对的. 三, 可能这个话来自其他典籍我有所不知。做事情过分的小心,过分的仔细。“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从前老学究们的解释认为:“做事情要特别小心,孩子们,想三次都不够,孔子说‘再斯可矣!’还要再想一次哪!”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其实,孔子认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学过逻辑就知道,学过《易经》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结果,问题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深厚,我们古代的学究也经常讲“知易行难”,其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是不对的。因为,所谓真知在哪里?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而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方式、长远都不一样,要达到真知何其难啊!所以,个人而言,站在善良的角度,从个人的主要目的出发,作一次明快的思考旅程就可以了,关键的还是行动。你看,我们伟大的革命实践家孙中山先生提出“知难行易”,就是教导我们受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人要实践,勇敢地做决定并实践啊!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