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之我见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2002 年11 月17 日迎来建校50 华诞。半个世纪以来, 华南理工大学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想、信念、追求和办学传统。这些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维系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我们称之为“华工精神”。
华南理工大学自建校以来,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把建设祖国,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学校党委坚持“越是改革开放, 越是要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 并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和所处的环境, 提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取得了丰硕成果,1993 年、1998 年学校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的荣誉。华南理工大学早在1960 年就被列入国家重点大学, 1995 年在全国较早进入“211 工程”建设行列, 1999 年被评为我国首批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2001 年纳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行列。50 年来, 我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心系祖国, 乐于奉献的栋梁之才。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 到处可见华工毕业生的奋斗足迹, 据统计,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厂长、经理和主要技术骨干70%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 华工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和“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
华南理工大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培养精英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追求学术水平的历史。建校初期, 一批优秀知识分子聚集华工, 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群体,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对学术有严格的要求和热切的追求, 视学术为生命, 热爱华工, 积极投身于华工的建设和发展。从建校到现在, 几代华工人用心血和汗水, 用艰苦的劳动和创造, 辛勤地耕耘在科学殿堂里, 坚持不懈地攀登科学高峰。受岭南文化的熏陶和学科氛围的影响,华工人甚少夸夸其谈, 而更多地表现出务实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他们往往以科学理智的态度来分析问题, 以务实的精神来思考问题。这种求真务实严谨的学风代代相传, 成为贯穿华工学术传统的主线。
华南理工大学从其脱胎的原中山大学开始, 到1952 年正式组建, 一直秉承着一脉相承的办学理念, 即追求卓越, 力争一流。早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学校党委就提出要把我校建设成为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那样有影响的大学。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 学校党委拨乱反正, 再次提出要把学校办成“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跻身于全国先进院校的前列”的目标。80年代末90 年代初, 学校积极转变办学思路, 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 提出“办学重心下移,办学水平上移”的发展策略, 在全国首开共建和联合办学之先河。90 年代末期, 校党委更是明确提出了要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尤其崇尚开拓创新精神。无论在办学过程中, 还是在师生员工身上, 都有着一股强烈的“善于抓机遇、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和勇气。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共建和联合办学, 融入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使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大大提高。进入新世纪, 学校把实施创新基地建设工程, 开展创新教育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措施之一, 尤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追求卓越、力争一流的办学理念激励着一代代华工人发愤图强, 努力进取, 当代华工人正在一步步实现着老一辈华工人的的夙愿。
历史的积淀, 在华工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源远流长、凝重深厚的“华工精神”。校园内中山先生的校训石、参天古树、红墙绿瓦、校门牌坊, 以及华工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无不昭示和表明了华工植根沃土, 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 并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 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08日语 谭妍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