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创新、拼搏、求实 ——华工精神之我见
翻开华工的历史,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久远,可是当散步在华园,我们却它发现有一股历史的凝重感。
精神总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滴地沉淀着,观华工之精神,务从历史谈起。
中国的大学如同所有中国存在的一切都充满着中国特色,大学的历史也不另外。说实话,真要去说华工的历史还是有点难,因为它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由当时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几所当时中国的著名大学在内的中南五省十二校的有关系科组建而成,时名华南工学院,暂且把这里当做是华工的源头吧,在往前深究就有点复杂了。纵观华工历史,从建校之日起,便是一所由豪华阵容组成的重点大学,可谓出身背景显赫。
华工的诞生便是包容的硕果,华工自始至终是有着包容精神的大学。可以说,华工是累积和传承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学府,并根据时代的需要加以调整、改革和发展的结果。不仅从包容而来,也不断包容着,在包容中发展着。华工一直在开放中活校,如建立校际学分互换与学生交流制度,派遣优秀学生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公派出国留学访问等,无不体现交流进步的包容心态。华工的大门永远在敞开着,等待着精神与文化交流;华工人也始终打开心扉,期待更多智慧与知识的碰撞:或许,这就是华工所具有的包容心态,也是让华工人一路往前。
学校一直鼓励师生创新求变、发散思维,不拘泥、不呆滞,成效显著。学校招生就严把质量关,录取优质生源,鼓励有天赋和特长的个性考生继续创新,促其正常自由发展。学校还设立基地班、创新班等,还与众多知名企业和研究院合作培养学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还记得华工大三学生罗锐邦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的论文《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首次提出“人类泛基因组”概念,引起巨大轰动。我校正在积极探索与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也在进一步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运行机制。牵手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组建“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是我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次大胆创新。目前,我校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立项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市场、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2010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突破8亿元,有效专利总量居全国高校前五名,是全国第一批企事业专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此外,我校参与的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硕果累累。如我校多次获得“挑战者杯”课外科研竞赛优异成绩,还有诸多国际比赛也成绩喜人。
华工虽说出身显赫,却也经久不衰,这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华工学子的努力与拼搏。不仅在校时刻苦求知,毕业后更是拼搏进取。在校时,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不断钻研、勤奋刻苦,2011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9.46%,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9.42%,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由于诸多校友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以及攻坚克难、自主创业,涌现了很多工程师和企业家校友,因此我校被社会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 这些都凝结了华工校友的辛勤的汗水和心血,是在华工精神洗礼后的硕果。李东生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李东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系,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他的事迹感人至深,是华工人奋斗的缩影。
学校治学严谨,秉承“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华工学子追求真知,不弄虚作假,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华南理工大学是一所极具理工特色的大学,工科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其毕业生遍布珠三角。不仅如此,据统计,广东的企业高层也大都出自本校。学校科研氛围浓厚,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专利申请量和论文发表位居全国各大高校前列。为此,我校还有很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和国家大学科技园。轻工技术与工程、轻工机械、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十位。这些与我校求实务真的作风与精神是分不开的。
今年,我们学校历经六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要迎来花甲之年。此时此刻,除了感激,还是感激。最后祝福母校生日快乐,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