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陈佳敏(2008本科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4
访问量:
88

思想汇报之华工精神之我见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同时也是大学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核心。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华南理工大学逐步形成了“华工精神”。

首先,我们可以从校训谈起,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华工的校训是“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这四个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中庸》,其中第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大,正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但是,在任何时候,大学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其存在的第一要义。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学都承担着传播人文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思想,发挥和完善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职能。同时,大学在适应外部社会的同时,还承担着导引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因此,大学精神中内在地蕴含着与生俱来的人文主义理想、信念和追求,大学的人文精神及其与精神文化的水乳交融是大学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作为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替占据着大学的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历史时期在大学精神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失衡。中世纪的大学主要从事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传授,大学校园里难以看到科学的光芒,科学精神受到很大的压抑。到了近代,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与技术逐步步入大学的殿堂并占据了首要位置,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又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进入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为顺应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要求大学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重建人文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走向融合的趋势日渐明显。求真至善构成大学精神的灵魂,这是建设大学精神的永恒主题。

华南理工大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培养精英人才和追求学术水平的历史。建校初期,一批优秀知识分子聚集华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视学术为生命,热爱华工,积极投身于华工的建设和发展。从建校到现在,几代华工人用心血和汗水,用艰苦的劳动和创造,辛勤地耕耘在科学殿堂里,坚持不懈地攀登科学高峰。受岭南文化的熏陶和学科氛围的影响,华工人甚少夸夸其谈,而更多地表现出务实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他们往往以科学理智的态度来分析问题,以务实的精神来思考问题。这种求真务实严谨的学风代代相传,成为贯穿华工学术传统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