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胡莹(2008本科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4
访问量:
75

                  团结务实,自强不息

                   ---------华工精神之我见

                              08科英3  胡莹

即将毕业,在惊叹时间飞逝之余,一边是对职场生活的向往,一边是对校园生活的不舍。对于还没有得到的,总有着期盼,对于不能留在手里的,总会异常珍惜。但时间是从指缝间溜走的,无法紧紧握住不放,唯一庆幸的,就是在毕业之际,遇上了华工六十周年的校庆。在洋溢着馨香的华园中,再回味它一路走来的历程,感受中空气中酝酿的华工人独有的味道。

不知不觉,已经由地质人转换为华工人四载,也深切感受到华工人身上的团结务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崇拜着已是企业家功成名就的师兄师姐们,展望着自己广阔的舞台,再羡慕着师弟师妹的青春活力,仿佛就是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所企及的未来。

回首华工过去六十年的辉煌历程,由1960年才被列为重点大学的华南工学院,到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到1999年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并成为全国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到2000年成立研究生院,再到2001年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大学的行列,并成为首批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重点高校之一,2002年,通过了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的验收,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时至今日声名远播响当当的华南理工大学,每一步都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工人踏踏实实的工作、挥洒了无数的汗水、以及默默的不计较回报的奉献所铺就的。

无论在何时,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一提到华工,身旁的校友,不管是熟识的还是不熟识的,不管是和你同龄的还是比你年龄大出你很多的,不管是普通员工还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都会亲切的与你攀谈,借着华工人这一纽带而互相联结。他们不会吝啬自己言语,不会吝啬自己的微笑,更不会吝啬顺手扶你一把。同是校友,所以陌路也成了亲近的人。

每每行走在校园间,领导、师生、甚至物业等等,相互之间总能找到一个融洽点,也总不会忘记大家同属华工人。一次次的募捐,只为了帮助那些身患重病的人,而那些人姓甚名谁,长什么模样,募捐者都不知道,只知道他们有个和自己一样的名字“华工人”,因而慷慨解囊。一次次的下乡,一次次的义教,去帮助的是本来毫无交集的小孩子,无论时间长短,我们总希望能够将希望和快乐带到学习条件不好的偏远村庄。这就是华工人,不做表面文章,团结务实的华工人。

华工人的这种精神也被传承至今,并被冠以华工人的味道。那么,华工人的味道究竟是怎样的呢?酸甜苦辣咸,更偏于哪种?综观一辈辈的华工人,不难看出,华工人的味道,不是酸,是耐得酸;不是甜,是守得甜;不是苦,是吃得苦;不是辣,是不怕辣;不是咸,是舍得咸。艰苦的环境中,华工人不会自暴自弃,而是不懈的努力,积极向前,深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遇到挫折,华工人不会一蹶不振,而会越挫越勇,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尽后一定会有甘甜;经历了一番磨砺,等到剑锋已利,宝剑已成的那一刻,不会居高临下,不会自以为是,谨记“地位愈高,身段愈低”的谦恭;无论成败,华工人都会毫无犹豫的选择奋发,舍得流血流汗,这样才能扭转逆境,才能在一个小顶峰之后向更高处攀登。这也是华工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华工人。

华工在过去几十年被为南方理工大学里的“小清华”,也一直被公认为企业家的“摇篮”。从华工校园里走出去的企业家、以及社会各个环节的重要人物不计其数,他们在为着国家、为着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不忘回馈母校,在自己闯出一番天地后,回来学校设立基金、帮助师弟师妹、为学校添砖加瓦的,不在少数。

正如从花园里的花花草草看出一座花园的品位一般,从华园里走出来的华工人身上,也能看出华工的精神。团结务实,自强不息,正是华工精神的真实写照,也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并且与时俱进的不断得到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