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
每当从华工正门进入校园的时候,我总要去中山像前驻足,仰视伟人的风采,在那晦暗的年代里,先生作为进步的灯塔指引着无数热血青年,今天,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先生的风采依旧,他静静的看着一代代华工人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懵懂走向成功。可以说,华工精神里一定有先生,哪怕他并不知道当初的孙逸仙,如今已是为万世开太平的先驱。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大学不仅仅是一所传递知识的教育机构,更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地。大学不像中学和小学,所有人都用一样的教材,所有人都上一样的课程,大学里几乎没有两门一样的课,哪怕名字一样,老师教的东西也不一样,方式也不一样。
华工精神是创新的精神。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 由于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作为传统的教育的传递者——家庭,已经削弱。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对人类文化进行整理。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
华工精神是批判精神。在大学里,学生基本形成独立自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一眼就看得出,如果老师讲错了,或者是教材错了,甚至是理论错了,学生都可以站出来和老师辩论。这不是大话,在电信学院,有个学生发现一个公式错了,就向老师提出来,然后和老师一起演算这个公式,最后发现的确错了,然后他们推导了一个新公式,这就是华工精神的体现,不畏权威,敢于挑战。
华工精神是社会关怀精神。社会关怀精神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比如我们在大学期间,多次参加义务工作和志愿者,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华工精神是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科技改变了人的观念,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社会发展进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是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证实干和独立的精神。科学素养是指参加国家文化事务,经济生产和个人决策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的知识水平和理解程度。具体地说,能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科学、数学和技术的作用和局限性;具有用科学方法思维的能力;能够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处理和解决社会及个人问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锻炼,鼓励冒尖,允许失败。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华工学生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刊物,这是很多教授学者都做不到的,而华工学生做到了,这就是创新,敢为人之不敢为,为人之不能为。
华工精神是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华工选修课通常有几个老师同时上课,课室安排也比较靠近,如果一个老师讲的不好,而且又以签到的方式来约束学生,那学生也有办法,签到后趁课间休息的时候去别的老师那里听课,这种以脚投票的方式既体现了民主自由,又体现了丛林法则,促进老师的授课水平提高。
华工精神是包容的精神。大学为了一有大师,二有成果,必须以韬光养晦的精神,艰苦奋斗,长期积累,才能江河万里,蓬勃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纵观历史,国际上的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的。因此,要办成一流大学确实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过程,要经过社会实践考验。对此,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因此,大学要作长期矢志不渝的奋斗,以便造就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建立出名的重点学科,培养品学兼优的学子,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形成大学自己的特色。
华工人都有一颗创业的心,一颗冒险的心,当他们走出校园的时候,可以这样对自己说:给我三个月,三个月后要么加薪,要么我走人,因为我是华工人。这就是华工人的自信,我们自己的精神。还是大学里一位老师说得好:“以人为本,只要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什么都解决了”,华工人才是华工精神的载体,不管他们毕业后去哪里,他们都将把华工精神带到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