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何尧(2008本科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4
访问量:
131

 

华工精神之我见 何尧

 

如果要想真正了解一所学校,特别是了解这所学校的精神,往往有两条很直接的渠道。一、深入理解学校的校史和校训。二、在这所学校生活一年以上。而我接下来只是以第一种方法来表达我自己对华工精神的见解。

       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陆续预审,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2001年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今年2012年是华南理工大学组建60周年,60年风雨砥砺,一甲子引吭高歌。60年来,先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广大师生弦歌不辍,续写辉煌,华南理工大学经历了缔造的艰辛、成长的曲折,收获了迈进的喜悦、腾飞的甘甜。在这当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致敬和追忆。回顾学校的历史,我们不会忘记为她的诞生、成长、发展和壮大而付出了心智血汗的历任领导;不会忘记曾经或长期在华工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的广大教职员工;更不会忘记为她添砖加瓦、溢彩流光的广大校友。正是无数华工人前赴后继、自强不息,才成就了华工辉煌灿烂的今天。

       这简短的校史其实不足以表达我心目中那更浓烈的感情。记得当初第一次走进校史馆时,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悠久历史的沉淀,展示给我的是一代代华工人继往开来、卓越奋进在各方面的骄人成绩,展览的是学校组建之初的艰辛和早期华工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华工教师辛勤耕耘、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华工学子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展示了华工校友敬业乐业、奉献社会、回馈母校的感恩情怀。

       这辉煌的校史对于每个在华工生活了四年的学生们来说都是无比宝贵的财富,都是华工精神的具体展现,都是已经铭刻在我们骨子里的骄傲。是的,我一直以自己是一名华工人而骄傲。当我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我会抬头挺胸自豪的跟别人说我是华工毕业的。我会告诉他们华工是工人,教师,学子,校友无数友人以同样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一代又一代的建立起来的!

       翻开华工的另一番篇章,记载着校训的变革,也记载着我们华工精神中最重要部分的延伸和凝练。从1961年开始,校第五次党员大会首次提出树立“力争上游,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好学深思;民主团结,严肃活泼;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校风。(校风是原来的说法,等于校训)而在1982年前后,华工以延安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了既定校风。在1987年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的学风和校风成为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而我们如今的校训是在2006年开始启用的:“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可能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校训石上第一次看见这八个字时都会一怔,然后去思考到底什么意思。其实这八个字包含了“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慎思”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三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而“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不知这种字面意义上的解释是否会被大家真的理解,而实际上各种精神产物要表达起来真的有些困难。不过,每当我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人处事,都会首先想到我自己是个华工人,然后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这八个字:“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然后开始从第一阶段去考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而这往往帮助我理清思路,更有效的完成各种事情。

        从校史和校训中去找到一些最基本的华工精神貌似对我们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可能你仍不知道华工精神具体体现在大学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不知道对于发扬华工精神是否重要,虽然这是不言而喻的。可我认为,只有我们真正了解学校的历史,真正懂得校训的含义才会更好的理解华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