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刘辉(2008本科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4
访问量:
144

思想汇报

——华工精神之我见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这八个字刻在校训石上,历经风雨阴晴变幻,在岁月的侵蚀中依然醒目。它向来来往往的前来华南理工大学求学的学子们讲述着华工人不变的精神。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有人说华工学生的一个特点是低调,务实。这应该说是理工科院校应该具体并且普遍具有的一种品质。做学问也好,做科研也罢,光靠夸夸其谈是得不出什么结论和成果的。为了证实一种猜想,低调的华工人会埋头在实验室里,早进晚出,或一个星期,或半个月,甚至达数月之久,反复地做着类似的实验步骤,仔细地观察记录实验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进而分析结果,找出不足或尝试新方法。为了做出完美的设计,他们必须及时抓住一丝一毫闪现在脑海中的灵感,并在图纸上勾勒出来,不断地修改,不断地补充,不断地推翻重来。为了编写一个电脑程序,提供一种高效软件,他们需要耐心细致地写好每一段代码,检测不行之后还得从长长的符号堆里找出错误,进行修改,进行调试,再修改,再检测,就算达到准备和要求之后,还需要不断地更新改进。这些都是烦琐而细致的事情,必须务实的人才能快速有效的完成。又或者说,正是这些细致又烦琐的事情锻炼而且造就了务实的华工人。

突然很久以前就喜欢的冰心所写过的一段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每个成功的传奇故事背后都有一段少为人知的奋斗史。在这奋斗的过程中,前途是不可预测的。可能下一次尝试就成功,可能要下下次,可能要数不清的下次。但在求学钻研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需要脚踏实地,需要稳扎稳打。这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之人能够坚持能够胜任的。在这一点上,我相信很多华工师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我们不会止步于此,我们还会继续向前,攀登一个又一个学术科研的高峰,领略那峰顶的无限魅力。我们追求的脚步永不停歇。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又或务实、不懈奋斗书写着华工一代又一代的精彩历史,凝聚成了厚重的华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