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徐韵捷(2008本科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4
访问量:
68

华工精神之我见

                               08英语1 徐韵捷 200830560228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情操、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平, 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风格和特色等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一种校园文化形态。它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精神力量, 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奠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 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华南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2002 11 17 日迎来建校 50 华诞。半个世纪以来, 华南理工大学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想、信念、追求和办学传统。这些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维系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我们称之为 华工精神。本文在论述大学精神构成要素、形成规律的同时, 进一步探讨华工精神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社会理想是社会需要的具体反映,这种需要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由于在文化积累方面的特殊优势,知识分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育人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培养有抱负、有政治远见、有广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要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前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情,学习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为民的品德。关心天下大事,使自己服从于社会,服从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和信念是精神世界深层次问题,它取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和科学的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三是培养爱心。要教育学生爱父母、爱生活、爱事业、爱祖国。第四是培养高尚的人格。坚持真理,胸怀坦荡,高风亮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第五是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但教育学生如何认知,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敢于奋斗,善于成才。总之,育人的目的就是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华南理工大学自建校以来,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把建设祖国,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学校党委坚持 / 越是改革开放, 越是要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0 的方针, 并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和所处的环境, 提出 /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0 的人才培养目标, 取得了丰硕成果,1993 年、1998 年学校连续两次获得 / 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0 的荣誉。华南理工大学早在1960 年就被列入国家重点大学, 1995 年在全国较早进入 / 211 工程0 建设行列, 1999 年被评为我国首批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2001 年纳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行列。50 年来, 我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心系祖国, 乐于奉献的栋梁之才。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 到处可见华工毕业生的奋斗足迹, 据统计,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厂长、经理和主要技术骨干70%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 华工被誉为 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和 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

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 组建于 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期, 以当时中国几所著名大学:中山大学 ( 1924 年创办)、岭南大学 ( 1914 年创办)、华南联合大学 ( 1924 年创办) 的工学院为主干, 以及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武汉交通学院、武昌中华大学等 12 所院校的有关系科调整合并而成。

追本溯源, 创办于 1924 年的广东工专及其前身广东甲工是中山大学工学院后来快速发展壮大的基石, 它在20 世纪上半叶所表现出和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以及它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蕴育华工精神的源头。以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阮啸仙、周文雍等为代表的工专及其前身甲工校友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革命激情、义无反顾的革命勇气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 华工精神 注入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

华工精神的重要源头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广东大学 ( 1924年改为中山大学) , 华工校园内中山广场矗立的中山先生铜像见证了这一段厚重的历史。当年中山先生创办广东大学的本意在于为革命培养人才、输送人才,  爱国   兴国 可以说是中山先生办学的首要宗旨。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天下为公 等中山先生当年确立的办学宗旨带有的强烈的胸怀天下的宏图大愿, 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后来的华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