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钟能纵(2009本科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4
访问量:
105

华工的精神

想要谈谈华工的精神,我不自觉的来到百度,搜索了“华工精神”,在豆瓣上找到了一些同学关于此话题的讨论。其中有一条很是启发了我:华工本没有精神,华工的人才有精神,……后半句省略了,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没错,一个地方,它是不可能有精神的,而只有居于其中的人才会发展、继承一些精神,然后赋予那个地方一草一木一种只有人才能假设的一种气质——莫非华工的砖头和蟑螂和中大的不同,就是因为其有某种精神?

然后,思路很明确,精神要从华工人身上找。我首先想到了自己。我在三年前,还没来华工读书,没受熏陶,当然没有所谓的华工精神了。那三年后呢?我反思了自己在此中的改变。本质上,我还是我,和高中时没什么区别——慵懒,自私,嫉妒,没主见,没自制力,完美主义,不坚强,不懂感恩,没理想(那些为了取悦他人的不叫理想,他人包括父母长辈);一直这样,只是增加了不少知识——知识不是智慧,更算不上精神。再仔细想想,好像在某些方面还退步了呢,那就是缺点加强了,内心更封闭了,更缺乏干练和坚决了——周围日夜和我生活的都是些庸众,在这样的酱缸,要我如何上进?!不过这好像不是华工的错——砖和蟑螂是无辜的。华工要招生不是按照考生是否有、符合华工精神的标准来招的,而是看分数,你能从分数中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吗?于是乎,华工的精神无非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师生们的精神,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术业有专攻,他们品性各异、文化多元;这么多东西在华工这个锅里熔啊,炼啊,就练出华工精神了。

我不想自己了。一个人怎么能代表华工呢?就好像华工某学生做了什么坏事或某老师腐败而东窗事发了,遭到了大家的批评唾弃,他肯定是不能代表华工的——我们和他不一样!他们是特例!华工大多数人是好的!这个时候,我就想不明白了:那为什么当某学生取得卓越的成就,某教授取得了学术上的突破,就要把他们揪出来,把华工精神的高帽往头上一扣,或挖他身上的品性,贴上标签,在华工精神这本大大的书上再加一笔呢?他们也是少数的呀——你能否认,华工人,或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庸众么?他们优秀和大多数人并无关系。事实上,任何一个个师生,无论好坏,均不能代表华工精神,因为那都是特立独行的个人。想到这里,我关闭了几个介绍华工知名校友、教师的网页,其中有从政,从商,从艺的;搞工程的也不少,但很少从一而终的,做出前所未有的全人类的突破的就更没有了——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追名逐利去了——其实,这也无可厚非。

对了,这时我又看到有人跟帖回复:“华工精神就是校训吧……”。是么?我不觉得。校训,或者任何其他学校官方宣称的精神,都是领导坐在那里想出来的:这精神又要响亮,又要“社会主义”,又要振奋人心,又要富于教育意义和感召意义,还得押韵对仗,朗朗上口,你以为领导想的就不苦啊?既然这些都是“虚构”的,显然,也不能代表华工精神。就拿校训来说,“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本是中山大学的校训,民国13年的时候,由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剽窃就算了——如果算上华工和中大的渊源和亲缘,根本不算剽窃,本是同根生嘛,这还是在2006年的时候,华工发现了自己的经世致用的苍白和没文化底蕴之后,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拣出来的——历史有光荣有耻辱,可偏偏光荣的,在49年以后就被扫成了垃圾,注意这不是我扫的;拣就算了,偏要漏掉一个“审问”——连怀疑质疑的精神都丢掉不要了,人家中大可没有漏掉,也难怪,估计是领导求四字格的工整对仗吧。好了,解析了那么多关于校训的来历,可怜的校训也够无辜的,它并没有错呀——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这不正是搞学术科研最需要的精神吗?可是,只消回看一下历史,就会知道,华工前半生的六十年历史根本就是靠别的精神挺过来的,和现校训半点关系都没有——这就好比一个企业明明是靠剥削工人发家致富,却偏偏要宣传他们的进步源自创新,创新躺着也中枪。现校训无非是华工人,尤其是领导想为华工从母体中招前世的魂,母体是指中大,前世是指1952年以前。

那么,华工人到底有没有精神?有的话,到底是什么?我想,是有的,只是不明显,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噢,你一定是华工的!”理想中的大学精神,是能让其中师生区别于别的学校的品性气质。但是,很遗憾,别说华工了,全中国的大学几乎都和“养鸡场”没什么区别:流水线地制造千篇一律的高级劳动力。产出来的“鸡”,大同小异;这些鸡创造的“蛋”,看起来都一样,又不那么一样。真的,你说一个华工毕业的北京工科生和一个清华毕业的广东工科生,专业素质和学习气质上有什么区别么?中国的大学期望培养的都是一些“听话的,循规蹈矩的”,可供国家和外企剥削的劳动力。偶尔从这些听话的孩子中,选一些即使看到了社会无底洞般的黑暗后依然很阿甘地积极向上,同时胸怀大志的毕业生,把他们培养成政客,为权贵打工。那些大老板呢?我实在想不出像TCL,创维等这些华工想要自我吹嘘时来来回回用的让人不厌其烦的例子的榜样企业和华工或校友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是我,我反而为耻。首先,这样的“大老板”少,吹嘘来吹嘘去,都那几个,让人感觉好像新华工人比不上老华工人;其次,这些企业前世都是国企,发迹无非趁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而且这些“大老板”的成就会让人不禁产生滥用、染指国有资产的怀疑;最后,这些企业都不是靠创新崛起的,那么好的业绩,无非都是把产品卖给了见不多识不广的无知农民和县镇居民——我不信城市里有点见识的中产摆着那么尖端又高质量的索尼松下电视不买,非要固执地买TCL的山寨货,反正我家从不买国产电视。可见,没有创新,没有尖端技术让一个企业多么窘迫啊。创新对于理工科的学校和学术更是重要,简直是其生命线。没有了创新,那就真的成了“五山男子职业技术学院”了。也别妄自菲薄,别的大学也比华工好不了哪里去。

如果就拿广东地区的高校来对比的话,华工的精神,从师生整体的作风来看,我认为有“严谨,务实,低调,勤奋”。理工科院校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不严谨、务实。即使我们可能在创新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我们还是能培养出具有扎实基本功、基本技术的工程师的。工业,第二产业,构筑起了这个坚固、多姿多彩、多元的世界。人类文明的坚实基础都是工业工程的成就。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工程师都学了个半桶水,不到家,不严谨,粗枝大叶,缺乏逻辑,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是一盘松垮的散沙,周围的物质生活环境、物质生活资源都是潜在的危害。感谢那些伟大的,人数众多,默默奉献的各行各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周围的很多同学学习都很认真,很踏实,很沉着。我见过细致演算,巧手作图的同学,我听过有同学整天泡实验室,对实验结果忘我求索的故事,我认识许多放弃周末放松娱乐的机会,分秒投入到学习科研中的同学校友。当和别的学校的同学在一起的时候,我特别为华工感到骄傲的是他们对他们自己轻浮校风的自嘲与批评,以及对华工勤奋严谨学风的赞许和歆羡;而这时,我往往低调而谦虚的恭维他们好的方面。的确,他们有可能在虚伪地恭维我,但我有我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我生活在华工,身边接触的都是真实的人,真实的事,我们的严谨,务实,低调和勤奋都无可置疑的成为我们生活方式,根本不必拿别人的看法当度尺。

华工若是想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与众不同的道路的话,就必须要认清自己的地位,然后定好位,坚定地走下去。只要把“严谨,务实,低调,勤奋”的精神发扬好,代代相传,不浮夸,不盲目模仿,更不要朝令夕改,见异思迁,不要今天来个“国内知名,世界一流”,明天又来一个“争先创优,中流砥柱”什么的,让心血总是来潮的上级牵着鼻子走——科学技术最怕政治的玩弄——华工一定能做得更好,更有特色。而这些精神的发扬和传承,其实不必费太大力气,不必郑重其事;如前所述,这些精神已是一种人人认同,人人践行的生活方式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非人文科技,非学术的所有东西滚蛋就可以了。

最后,祝你生日快乐,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