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谷湘琼(2009本科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4
访问量:
162

华工精神之我见——校训解读

 

200677,经过历时5年的严格选秀,华南理工大学新校训正式启用。此举显示,随着时代与社会进步,我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也与时俱进。

什么是校训?

《辞海》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 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凝聚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是从校风、学风的精神中提炼出来的。它反映了全校师生的意志和追求,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师生的行为。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是该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了解一个学校的校训,可以直接触摸到该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旧校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校培养人才的规律和要求,为当时的师生所认可。但在实践多年后发现,原先的八字校训已经不能完全概括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发展阶段的华工的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新校训既体现了历史文化传承,又有所创新,且高度精炼、寓意深刻。《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八字,而是包括“审问”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会百川,德济四海”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新校训折射出时代的烙印,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校训是一种方向性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它们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明确了我们师生努力的方向,促使师生形成昂扬向上的观念,凝聚了师生的向心力,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年轻一代秉承时代的特点,作为21世纪的新主人,对校训所独有的熏陶 、感染 、风化 、凝聚、 激励和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校训是一所学校理念和办学育人信念的灵魂所在,是学校精神支柱的浓缩。校训能反映时代特色和主体愿望,并且校训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广告词。

    作为学校的学生,应时刻牢记校训。校训在我心中,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对母校最好的回报是,牢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去践行校训校风所阐释的人生哲理,做一名21世纪的新青年。校训在我心中,不能仅靠说说而已,重要的是去做,去实践,我相信校训折射出学校的精华,闪耀着人性化的光辉,校训在我心中,会得到更高的升华,即爱校。我们应该做到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09英语三班谷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