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范梦茹(2009本科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4
访问量:
90

华工精神之我见

                                

云山苍苍,珠水泱泱 。华工吾校,伟人遗芳 。前贤创业,后人图强。崛起南国,培育栋梁。——华工之歌                                                                                           

当初我们怀揣着今日我以华工自豪,明日华工以我骄傲的梦想踏进这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校园时,我知道我已经不是一名只知道刻苦学习的高中生了,我已经成为一名华工学子。漫步在金银岛畔,伫立在湖滨路旁,仰望着红楼耸立,感慨于碑铭铿锵欣赏着木棉花红,攀登过百步梯长,我知我同学年少,定当青春激扬。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下来,被广大师生和校友所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更是凝聚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磁石。邹鲁校长在民国二十三年手书的孙中山先生赠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巨石屹立于高岗之上。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工学子。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正是这朗朗上口的华工校训,不断激励着青春年少的华工学子们继往开来,开拓进取。走在华工校园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潜心求学的华工学子和兢兢业业的教育工作者,树影婆娑,处处体现着华工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华工蓬勃的活力和朝气。

自强不息,名校风范 。追求卓越,学术辉煌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中华振兴,我辈担当。这样的铿锵话语,是一代又一代华工人的心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华工人的写照。

重视团队合作、强调团队精神,通过学校鼓励各团队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着整体合力和团队优势,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团队效应。这是华工教职工的写照。

李元元校长曾经在寄语2010届毕业生的演讲里面提到三点希望。他说:“第一,希望你们始终满怀爱国报国之志,勇敢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第二,希望你们始终坚守诚实善良的品行,秉持正直高尚的操守。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之后,各种诱惑和挑战将会纷至沓来。 第三,希望你们始终保持青春的活力和积极进取之心,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永葆对知识和真理的执着追求。”这也是李元元校长对作为华工人对华工精神的理解!多少年来,有多少华工学子学有所成,带着华工人孜孜不倦,奋发图强的品性和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志向。走出华工校门,步入社会,服务社会。校友李东生曾深情地说:“一日华工人,一生华工情”。这是华工人对母校依依不舍的眷恋和对华工学子的深深关切之情。

今天我有幸作为一名华工学子,定当继承前辈的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并秉承华工学子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魄力,不负母校的期望。

作为新一代华工人,我们的担子更重了, 在不久的将来,步入社会的我们无论取得的成就如何,我们坚信,道路的前方永远有更高的台阶在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