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之我见
作为一名在华工度过了三年时光的学生,自然对华工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我认为华工精神这个题目对于还没有走出校园的我们来说毕竟太宽泛了,相信在以后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更能体会到母校是如何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而深植与我们之中的华工精神又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之路。下面我主要想谈谈我对华工人的普遍性格的一些看法,姑且称之为我眼中的“华工精神”吧。
1.勤勉务实
我与华工的初次相识是在2009年1月的保送考试时,我第一次来到了这个我已经报了志愿,而在此之前却从未听闻过的工科学校。高中生都有一颗渴望长大,挣脱束缚的心,华工广阔的校园,深厚的学术氛围都对当时的我有着致命吸引力。然而,不管是“南方小清华”的美誉,还是所谓211,985工程之类,都只是别人给出的一些客观评定。我需要一个能使自己主观爱上这所学校的理由。考试期间,我住在正门的一家酒店,满打满算我在华工只呆了三天就找到了让我愿意留下,在这里度过四年青葱岁月的理由。来考试时刚好是元旦三天假期,走在校园里我发现人并不是很多,可以说跟我想象中很多大学生一起在校园逛荡压马路的场景有很大区别,这不免成为我的一个疑问。当我走到34号楼时找到了答案,明显比中学教室大出几倍的自习室竟然“人满为患”。我选了一间走进去,发现大家都在安静的看书或动笔写着些什么,置身其中确实想偷懒走神都难。以前我以为大学的重点,也是明显区别于中学的一个特色就是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社会活动。来到华工后慢慢发现,大学的本质依然是学为主体,而且不是“小学”,而是“大学”,“博学”。在自由比较泛滥的大学生活中,依然能够自觉自主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在华工只要还有一人在坚持求知,就可以影响一群人。这样的一群人让我感受到了勤勉务实的华工精神。
2.文中见理,理中见文
作为理工科学校的文科学生,难免会感觉到格格不入,在华工也是一样。但随着我接触的华工人,特别是理工男越来越多,我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每天只跟机器数字打交道。恰恰相反,很多人往往保有比文科生还文艺的梦想,我比较喜欢音乐,平时就接触了很多有这方面相同爱好的人。他们对于自己热爱的艺术的坚持让我诧异震撼之余又很感动。我经常觉得学文科的人很会耍些小聪明,而理科学生的学习方式则大相径庭,拿学吉他为例,因为入门简单,进阶很难,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是用一个月很快突击然后开始自认为可以弹奏了,往往很难达到进阶的阶段,而永远徘徊在入门级。一位学电信的同学,也是在大学才开始对吉他感兴趣,然后就凭着自己的兴趣自学了三年才开始表演,这其中的枯燥不难想象。文理并重,这也是为什么像钱钟书一样的大家能够在科研和文学领域都收获成功的原因。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我很珍惜在华工学习生活的机会,努力让自己向具有人文素养,理性思维的目标发展。
3.心系母校,心系社会
华工又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而这些华工的校友们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自己有所得以后尽可能的回报社会,回报母校。这一年来,华工的校友回校捐款的新闻频频见报。这些人物离我虽然有一定距离,但是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恰恰可以作为补充证明。上大学前我并不知道华南理工大学在厦门有校友会,而且华工厦门校友会组织的还是非常成功的。包括我在内,每年新被华工录取的学生都会被邀请参加跟校友会的执行委员会座谈,每年的新生并不多,所以包括校友会会长在内的很多华南工学院的“师兄”“师姐”们会跟我们畅谈他们的华工岁月与记忆,以及在华工的见闻对她们之后人生的影响。校友会除了给新生发奖学金外,还会重点资助一些同学,让他们在华工的大学之路少了很多坎坷。厦门校友会的这一切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华工人并不满足于自身追求卓越,他们在独善其身的基础上正在尽力做到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