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之我见
2012年,我们满怀激情迎来了华南理工大学组建60周年华诞。
历史从悠悠的岁月里走过。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的华工,包括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当时中国著名大学在内的中南5省12所院校的有关系科调整合并而成。其诞生之时,就已不是婴儿呱呱坠地,而是血气方刚、年轻力壮之辈了。由于集中了当时中南地区工科类优秀师资和相应的教学科研设施,加上根植于有开放、创新、务实传统的南粤大地,学校自组建起一直在较高的起点和层次上快速发展。建校以后,秉承孙中山先生的办学思想,遵循“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建校初期,建筑测量工程专家陈永龄、建筑学专家陈伯齐、机械学专家朱慧照、古建筑史专家龙庆忠等一批优秀知识分子聚集化工,他们对学术有着崇高的追求和严格的要求,视学术为生命,热爱华工,投身于华工的建设和发展。
1960年,华工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同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1999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985工程”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初步形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0大学科门类。学校重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不断发展新兴学科领域和学科方向,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优势学科。
学校注重名家大师的模范带头作用,编辑出版了名师系列丛书《冯秉铨》、《张进》、《符罗飞》等书。通过名家大师们的师德风范,敬业奉献精神和道德文章,激励全校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在广大教师中涌现出大批事迹突出、师德教风优良的典范。如秦秀白、李杞仪、陈锦昌、詹怀宇、钟理等教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倾力培养学生。他们呢以厚德育人的教师风范、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薪火相传的团队精神,为全校教师树立了教书育人的典范。
学校在继承20世纪90年代确立的“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基础上,以培养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业和创造)、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本科教学实现“三个转变”:从传统教学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转变,从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教学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生为本、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转变。
年年桃李、岁岁芬芳。建校60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华工学子如万颗种子撒遍神州大地,走向五洲四洋。涌现出来的社会精英数不胜数。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何镜堂以及设计大师陆冠伟等。一大批优秀校友成为我国科技精英、工程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社会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和“中国南方理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
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艰苦奋斗,60年的开拓创新,60年的硕果累累,华南理工大学在共和国教育事业的绚丽篇章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时间之河奔腾不息,永远向前。华南理工大学将朝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09级日语班尤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