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华工精神之回望
值此华南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身在华工的大学生党员,我回首过往60年,深感母校底蕴的深厚和学风的严谨。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是我校的治校校训。建校60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数十代学子用自己的言行和成果证实着校训上的精神。学校严谨的治学方式,形成了“集体团结、工作勤奋、钻研求实、科学创新”的优良学风,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着力于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建校60周年的今天,我校已经拥有1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1门国家精品课程,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一系列诸如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等。为国家培育了各类高素质人才多达20万人,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国家级科技人才、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我校也因而有着“工程师的摇篮”和“企业家的摇篮”的美称。
华工以理工科见长,尤其是建筑专业。犹记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的时候,当中国馆的面纱揭晓之时,举世瞩目!我华工何镜堂院士及其团队不仅主持设计了世博会中国馆,同时也设计了马来西亚馆和广东馆,“一校三馆”成就了上海世博会上无可取代的靓丽风景,同时也成为了华南理工大学建校以来最值得骄傲的伟大成就之一。
以中国馆来说,2007年11月,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率领华工设计院20多人的团队,参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竞标,在全球华人参与的344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胜利。因此才有了后来举世闻名的上海世博中国馆。而这20多人的优秀团队,也包括了4名在校研究生。
曾有记者发问:为什么敢让在校学生加入这个举世瞩目的建筑项目?设计团队骨干、华工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倪阳回答说:“让学生加入研究团队是华工产学研教育的一贯传统。年青的学生往往很有冲劲,他们表现积极,能够帮助导师更好地展开工作,同时学生参与中国馆部分建筑设计也有助于本人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华工培育出更多顶尖的建筑人才。”
秉承着“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治校校训,华工建筑设计院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传统:每次一有新项目,设计院就会组织几个小组,鼓励学生竞标。何镜堂院士也经常参与进来和同学们一起研究项目。老师们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大家一起分析方案的利弊,然后获得最终方案。而谈到“中国红”的概念,当时还是建筑专业研二学生的斐越07年初就开始构思中国馆的建筑方案,设计院组织大家交流意见后,与斐越有共同理念的师生们一起组成一个队伍,他们共同提出了“中国红”的概念,这就是后来中国馆设计团队的原形。
“光有理论培养不出建筑师,学问必须要靠实践来总结和提高。”这是何镜堂院士一直以来的教导,华南理工大学自招收研究生以来,数以百计的硕博研究生们结合研究课题,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各个工程项目的设计,为华工的科研领域注入了新的动力。华南理工大学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无数优秀且敬业的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重视团队合作、强调团队精神是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和研究的一贯作风。学校鼓励各团队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着整体合力和团队优势,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团队效应。华工建筑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馆设计团队骨干、何镜堂院士的博士生张振辉表示:“我们这个团队好比由一条条小溪汇成的河流,激起的浪花是大家跳跃的思想,中国馆项目只是河流中的一股激流,我们必将合力创造更多的辉煌!”
勤奋求实,团结合作,大胆创新,超越自我,是我校建校以来一直保持不变的优良传统。因为治学求实严谨,我校的优秀学科得以不断发展,吸引大量有理想的人才进入华工进行深造。学校重视团结,所以投入研究的人力物力能够高度地集中,从而使研究突破现有的水平而达到更高层次。学校对在校学生寄予高度期望,鼓励并大胆采用在校学生进行高端研究或设计项目,华工人旨在培养顶尖人才,在奋斗的道路上不怕失败。同时,华工人永不安于现状,无论取得的成就如何,我们坚信,道路的前方永远有更高的台阶在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