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之我见
一般地说,国内外著名的高等学府都有自己的学校精神,它以一种凝炼的语言体现出这座学府的历史传统、办学思想和精神风貌。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中的核心和底蕴,是被广大师生高度一致认同的优秀的文化教育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校园精神的产生、丰富和发展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在建校之初,办学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办学目标,将其所期望培养的精神明确提出,激励师生身体力行,形成传统;二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将实践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加以总结提炼,大力倡导,蔚然成风。
浙江大学从求是书院起,就提倡“为人群服务为己任”。竺可桢先生立校后定“求是”为校训。此后,倡导求是学风,培植求是精神,便一直是浙江大师生共同的目标。“求是”二字,言简意赅,魅力无穷。在这种校园精神熏陶下,浙大一时人才辈出,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东方剑桥”。苏步青先生在庆祝浙大九十年校庆时曾深情地写道:“书院永留求是训,东方独得剑桥称。”交通大学也是我国著名的学府之,在近百年的发展中,交大赢得了“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社会评价。可贵的是,当老的交通大学分成几所新的交大后,几乎每一所交大都在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一种校园精神一旦形成,便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感染力,使置身校园中的师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发挥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并且,这种校园精神也成为师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精神渊源。人们以跻身于这样的学府而自豪,以维护这种光荣传统为己任。二次大战反法西斯盟军会师易北河时,巴顿将军骄傲地向朱可夫元帅说:“我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后者则回敬道:“我是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毕业生。”两位世界一流的军事家都为自己的母校自豪,而这种自豪正基于他们对自己母校独特的校园精神和历史风格的崇敬。
作为华南地区老牌工科院校,华工有着工科院校的特质,脚踏实地、敢于创新。然而,华工独特的精神内涵——争创一流大学,培养一流学生——也使她在岭南地区一枝独秀,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要办一流的大学,要培养一流的学生,首行就要有争一流的意识。争一流是华工的优良的传统。凭着创优争先的精神,我们学校在短短的六十年中奋起直追,跻身于国内重点大的前列,成为华南地区工科院校的领头羊。
争一流,就是向一流的水准看齐,敢于给自己提出向一流水准攀登的奋斗目标。是不是达到了一流水准,当然要由社会来评价。而敢不敢向一流水准问鼎,确实由学校精神决定的。中国有句古话:“彼能是而我不能是,何也?”这是反躬自问:人家能做到的,我就做不到吗?杨振宁教授也说,“我常问自己:是否已经丢掉了自己的胆魄”,华工的学生应该有争一流的勇气和自信。
五十年代初,联邦德国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德意志民族充满着一种“争世界最强盛”的意识,他们把制造世界上“最快的汽车”、“最精确度的手表”、“最香醇的酒”等作为各行各业的奋斗目标,最终使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可见,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理想动力,只有在这种精神、理想的推动下,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业绩,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培养争一流的意识,每一位华工学子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作为华工人,我们应当把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华罗庚等这些堪称世界一流的人才作为自己的楷模,在学问和品德上都向一流的水准看齐。爱因斯坦曾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时代需要德才兼备的一流人才。
一流意识在华工蔚然成风之日,将是华工建成一流学府之时。愿我们的师生都为此而奋进搏击,“当仁不让,全力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