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之我见
10日语班 阮跃雅
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1952年建立):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涵盖理、工、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先后成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被誉为中国“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这是百度百科对于华南理工大学的介绍,而在众多华工学子眼中,“华南理工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另外一种解释。
华南理工大学也许曾经是我们当中许许多多人高中时代苦苦坚持过的梦想,而现在的你也许庆幸自己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也许后悔着自己曾经的选择,但是无论如何,无可否认,华工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这里有一种精神感动着激励着我们,这里有一种工科学校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我们。
华工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等等的“摇篮”,其实这一点都不夸张。今年是华工60周年校庆年,数华工60载风流人物,还真是如数家珍啊,处处可见华工精神之神韵啊。
在华园,每年都有一个类似“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感动华园”。“感动华园”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是华南理工大学“七色彩虹榜样的力量”——学生工作争先创优“标杆工程”的一个部分。华南理工大学不断创新对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方式方法,用“七色彩虹”意指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七种颜色分别代表七类集体、团队和个人标杆,包括:“十大三好学生”“十大杰出辅导员班主任”“十大感动华园人物”“十大优秀共青团员”“十大先进班集体”“十大特色学生社团”“十大卓越创新创业团队”。在“感动华园”候选人当中有的奔赴西部砥砺品格;有的在危险时刻展示大智大勇;有的在专业学习、科研创新中勇攀高峰;有的在志愿者行动中默默付出、无私奉献;有的身残志坚或是和病魔作斗争,生如夏花;有的家境贫寒却从不怨天尤人反而更加努力拼搏、自强不息。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华工人独有的精神,坚强不息,努力拼搏,这是一种榜样的力量,鼓舞着华工学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精神和斗志,代表着具有时代特征、华工特色和学生特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往。
在和同学朋友谈论到自己学校的时候,也许你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啊,华工啊,就是那个什么什么企业的老总的母校嘛”,那时候的你是否自豪感油然而生呢?是的,作为一所全国知名的高校,华工桃李满天下,当然也不乏许多顶尖人才、公司老总和技术骨干。他们也许已经毕业了很久,但是他们曾经在华园学习过奋斗过,而华工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仍然在他们的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激励着他们前进。我们熟知的华工杰出校友,除了著名建筑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者何镜堂院士,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总经理张喜文先生等之外,你们还知道有谁呢?让我来数一下吧,这些人里面也许有你知道的也有你不知道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精神都很相似,也许这就是华工精神吧。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校友1952年至1954年就读于我校化工系。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原香港大学代校长张佑启,1954年就读于我校土木工程系,由于开拓了有限元法在结构力学、特别是板与壳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富有较高声望。“中国收音机大王”梁伟系我校无线电系1977级校友,1994年创办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2006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电子博物馆。广东威创日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正宇是我校1978级计算机专业校友。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李东生校友在电子行业叱咤风云,他1977年考入我校无线电系,曾获“发展中国家电事业特殊贡献功臣”等称号,2002年和2004年两次荣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 其实这些都只是众多华工杰出人物中的一部分,翻看华工校史,一页页耀眼的光辉照耀着我们,也在激励着我们。
作为一名华工学子,我们时刻铭记“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华工校训,这八个字浓缩了华工人的精神。在我眼中,华工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不畏艰险,敢于创新,而我们一代代的华工学子,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之下,将开展我们精彩的人生,走出不一样的风采,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