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王力威(2010本科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5
访问量:
119

                    “华工精神我之见”演讲稿

                                                  王力威

 

泱泱珠江水,流淌着六十年悠深的眷恋;苍苍白云山,屹立着六十年熔铸的辉煌;莘莘学子涌动着六十年不变的情怀;衮衮名师升华着六十年热切的期待。

六十年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六十年的时间,可以历练一所学校,我们走过艰辛,走过辉煌,曾经在困境中追求突破,在璀璨中点亮斗志。回顾六十年风雨历程,我们感慨万千: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师资力量稳步提高,教学业绩引人瞩目。
    
回眸六十年,卓然不凡。华南理工大学脚踏实地、诲人不倦的六十年,走过了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六十年。六十年来,华工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打造了华南理工大学昨日的辉煌;用知识和智慧,挺起了华南理工大学今日的脊梁;用博爱和文明,积淀了华南理工大学丰厚的底蕴;用豪情和壮志,书写了华南理工壮丽的篇章。真可谓:耕耘共收获一色,奋斗与成绩齐飞。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而我所认为的华工精神之髓就在于“开放兼容”的包容性和“博采众长”的多元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任何一所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大趋势的影响,离不开在特定背景和条件下建校的初衷和后来办学的方向与宗旨。历史上的英国大学教育是以培养有睿智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和待人彬彬有礼的绅士为首要宗旨;19世纪兴起的德国大学则顺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发展的潮流,特别强调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科学家;深受德国高等教育影响的美国大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本土化过程中,为顺应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特别强调实用主义和直接为社会服务。

那么结合华工的实际情况来看。华南理工大学地处祖国的南大门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地域上属于岭南文化的范畴。岭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开放、兼容、重商、受用、多元、忤逆、远儒等特性,这些区域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华工精神”,“华工精神”具有突出的开放兼容、博采众长的传统和个性特征。

首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批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流派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聚集华工,使学校学术思想异常活跃,也使得学校能集多校之精华,融多校之校风,相互吸收,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进而融为一体。在这种大熔炉的校园氛围中,不允许有封闭和排斥异己的现象存

在,有利于形成“海纳百川” 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其次,华工的校训的“博学、

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如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不懈地奋斗和努力,促使华工学子在科研和学术层面上,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文化精髓,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造就了一批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和教授。

再次,近代以来, 自康梁变法、辛亥革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广东和岭南地区一直是我国放眼看世界的桥头堡和东西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华南理工大学地处祖国的南大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和海外有着广泛的联系。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岭南特征,建校初期就开设了适应华南地区建设需要的橡胶、制糖、亚热带建筑等学科专业,学校的校风和传统也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受岭南文化开放、兼容风格的长期熏陶,华工人带有明显的强烈的放眼世界的眼光和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

校园文化更多地富有时代精神和全球眼光。

“历史凝炼精神,沧桑铸就传统”。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大学精神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历史的积淀,在华工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源远流长、凝重深厚的“华工精神”。校园内中山先生的校训石、参天古树、红墙绿瓦、校门牌坊,以及华工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昭示和

表明了华工植根沃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并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