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之我见
外国语学院本科生2010级党支部
肖宁
春意正浓时,花园内紫荆花开,花团锦簇。我看着结伴走过我身旁的同学,不禁感慨母校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回想起这么多年来母校的光辉历程,我觉得其中离不开华工精神的支持与指引。何为华工精神?我认为,是勇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精神。
让我们来看看这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故事。2009年8月,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的本科生邵浩靖在《科学》杂志发表了论文《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同年12月,《自然》的生物技术分刊发表了论文《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首次提出了“人类泛基因组”概念,而其并列第一作者之一的罗锐邦、署名作者金鑫分别为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本科三年级、四年级学生。2010年3月4日,同样是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的学生李俊桦、谢寅龙作为署名作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高水平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以封面故事形式发表。据报道该论文共有54位署名作者,他们都是华工软件学院2006级软件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从2008年开始,华南理工先后有5名本科生在《自然》、《科学》这些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文章,而他们的名字,都与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紧密相连。正因为屡屡有本科生的高水平论文发在顶尖学术杂志上,华工—华大基因创新班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成立于2009年3月,在选拔优秀同学边实习边学习的同时,还派选有关专家教授进行创新培养,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据悉学校专门调整了创新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探索的姿态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以全新的管理方式培养同学。这无疑是勇于创新的体现。
据报道,华工每年都会投入大笔资金以支持本科教育改革,上述的华工—华大基因创新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产学研和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激发了创新的动力。除此之外,华工还大力扶持学生的学术科研项目,如“百步梯攀登计划”等,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与探索的机会。
除此之外,校内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科研基地都会对本科生开放。学校一方面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实验室,建设了25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高标准建设了工业培训中心、电子工艺教学实习中心等一批校内实习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了336个校外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同时,学校与社会的进行开放式互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共建了22个校企联合实验室,营造了崭新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培养环境。这类政策与举动,无不体现了华工人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与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竞争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华工在60年来秉持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低调做人,认真做事,敢于创新,勇于迎接挑战,在创新中不断吸取经验,创造出了无数的宝贵财富,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校长王迎军曾说过:“养敢创新、能创业、会创造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华南理工大学长期以来人才培养工作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我想,这正是华工得以不断前进,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原因。一个人只有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一所大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充满活力。我们的前辈用无数的励志故事鼓励着我们,指导引领我们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前进。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到创新与探索中,实现自我挑战与历练。我坚信,创新与探索的精神将会激励一代又一代华工人的奋勇拼搏。在校庆60周年来临之际,我衷心地献上我最真挚的祝福,同时祝愿华工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