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之我见
华南理工大学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治学严谨,秉承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 “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 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华工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和“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
华南理工大学从其脱胎的原中山大学开始,到1952年正式组建,一直秉承着一脉相承的办学理念,即追求卓越,力争一流。华南理工大学地处祖国的南大门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地域上属于岭南文化的范畴。岭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开放、兼容、重商、受用、多元、忤逆、远儒等特性,这些区域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华工精神”,“华工精神”具有突出的开放兼容、博采众长的传统和个性特征。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批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流派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聚集华工,使学校学术思想异常活跃,也使得学校能集多校之精华,融多校之校风,相互吸收,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进而融为一体。在这种大熔炉的校园氛围中,不允许有封闭和排斥异己的现象存在,有利于形成“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孙中山先生为中山大学确立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遗训如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不懈地奋斗和努力,促使华工学子在科研和学术层面上,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文化精髓,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造就了一批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和教授。
近代以来,自康梁变法、辛亥革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广东和岭南地区一直是我国放眼看世界的桥头堡和东西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华南理工大学地处祖国的南大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和海外有着广泛的联系。学校的校风和传统也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受岭南文化开放、兼容风格的长期熏陶,华工人带有明显的强烈的放眼世界的眼光和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校园文化更多地富有时代精神和全球眼光。
历史的积淀,在华工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源远流长、凝重深厚的“华工精神”。校园内中山先生的校训石、参天古树、红墙绿瓦、校门牌坊,以及华工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昭示和表明了华工植根沃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并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