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之我见
黄珊珊 201020128464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我们学校即将迎来六十年华诞。六十年,很短,六十年,也很长。相比起诸如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六十年的历史很短。但是华工在这仅有的六十年间,从刚刚成立的,规模不大,名声不响的“华南工学院”发展成为今天享誉全国的重点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她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精彩。六十年间,华南理工大学在完善自己教育设施,师资队伍的同时,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华工人。我们的校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绿树繁花香飘四季,民族式建筑与现代化楼群错落有致,环境优美清新,文化底蕴深厚。华工的工科,可谓一枝独秀,因此,华工素有“企业家的摇篮”之称。
华南理工大学在短短的六十年间,是如何迅速地成长起来呢?我认为,这其中,华工精神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是我们的校训,也是每个华工人时刻铭记于心的精神。“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是我们的优良校风,“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是华工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下,一代又一代的华工人逐渐成长,成才,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做出重大的贡献。
“博学慎思”反应出华工严谨的治学精神,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的引导,华工的科研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突破,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华工科研成果的累积,少不了一代又一代华工学子的付出。讲到这里,我想起来,刚刚与世长辞的叶振华教授。1952年,研究生毕业后,叶振华老先生便来到华工(那时还称为华南工学院)任教并且从事科研工作。这一来就是好几十年。对于科研,叶老先生总是抱着十分严谨的态度。据校史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化学科诺贝尔奖委员会曾经给叶振华教授发出聘函,聘请他推荐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在别人眼里,只要完成了推荐工作,作为推荐人的叶振华也能获得巨大的声望和荣誉,足以引起轰动。但当时叶振华却选择了婉拒此番美意,他觉得很难完成该项任务,因为当时中国很难找到像香港大学高锟光纤之父数十年如一日对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学者。几十年间,这段尘封的往事从未被人知晓,直到叶振华去世后因整理其回忆录才被外界所知,叶先生严谨科学精神令所有人都感慨不已。
华工严谨的治学精神当然不仅仅体现在辛勤的老师教授们身上,还体现在好学奋进的学子们身上。在华工老师们悉心指导下,同学们的勤奋努力下,华工学子们的科研成果节节攀高。多名华工学子相继在《科学》、《自然》等重量级的科研刊物上发表论文,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共享科研的成果,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获得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好评。论文在匿名评审时,一位科学家写道 “这是一篇激动人心、发人深思、严谨清晰的文章。除了对新序列的检出和分类,这篇文章还通过使用相当有趣的独创分析方法,使我们对这些新序列中所能展示的种群多样性和进化保守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华工学子之所以年纪轻轻就能取到此等成就,除了得益于华工先进的人才培养机制,他们自身严谨的治学精神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想,如果他们没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没有独立思考的思辨能力,他们会取得此等成就吗?
除了严谨的治学精神,我认为,华工精神还在于求真务实。华南理工大学以理工科著称,校园内遍布的是理工学子。虽然有人说,华工跟中大相比,少了那么一点浪漫主义,但是我认为,她却多了那么一分求真务实。走在华工的校园,你不会看见过多闲走的学生,因为大部分时候,华工学子要么在图书馆、自习室奋笔疾书,要么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他们也许没有华丽的外表,可是他们有辛苦耐劳的精神。举一简单的例子,华工的清明义工队。这是一支成立了25年的志愿者队伍,做一件好事很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很难。而在这个特殊的志愿者组织中,老义工、新义工之间“传帮带”的惯力终于得以形成。每当清明来临,高年级、低年级本科生集体出动,拿起抹布,推起板车,战胜高强度的体力负荷,在让人眼泪直流的烟熏火燎中,一坚持就是25年。如果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志愿者们能有此等坚持吗?
华工精神,在严谨,在务实,我相信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华工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华工人,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