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出华工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但他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为世博会,因为中国馆;
他以“中国馆之父”闻名于世,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比如我们熟知的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石破天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江南大学……;
多年来,他获的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2001年,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家、也是我们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科研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他对待学生平易近人,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悉心解答;
最为自豪的是,我开始研究生生活的第一个月,华南理工大学举办了第二届“我最喜爱的导师”颁奖晚会,我满怀激情地来到了晚会现场,令我吃惊的是有一位“我最喜爱的导师”得主因在上海参加重要会议而未能参加颁奖,但当时他通过视频传送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和感激。那时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一位满头银发、年过七旬、枯瘦嶙峋但精神抖擞的学者。之后我又聆听了“世纪木棉”有关他的讲座,这一次让我更深地走进了这位伟人,他的求知之路、学术成就、趣味人生和建筑理念;
他就是中国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
1938年4月,何镜堂出生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那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鱼米之乡,家乡弯弯的河川、浓浓的荔枝林、密密的山村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从小就吸引着他。少年时代,何镜堂常常带着干粮和画板,跟哥哥到郊野写生,慢慢培养了对画画的兴趣,而他又渴望当工程师。听老师说“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半个科学家”,何镜堂萌生了学建筑的念头。1956年,何镜堂从东莞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大学毕业时又投考了研究生,师从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教授。
从此,何镜堂就开始与鲜花和掌声相伴。创造了许许多多第一: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个全国工程设计大师,第一个全国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等等。可以说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如果问何镜堂最满意的设计作品是什么?在世博会上博取世人眼球的中国馆自然是其中之一。何镜堂院士中标并担纲总设计师,主持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工作。何镜堂带领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团队,以四大支柱为依托,交出了斗拱式“中国器”方案,从全球华人344个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这个“东方之冠”,集中体现了全球华人的智慧,成功诠释了中国文化的时代精神,展示了盛世中华的形象,成为凝炼中华文明的丰碑。至此,当年那个在13岁时植下的梦想,都已完成。
谈起建筑特点,他深入研究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探索建筑与环境、造型与功能、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协调、沟通和统一,形成三个特点:岭南物色、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创造作品时,他才思敏捷,思想奔入,有胆识和毅力,有拼搏和柔韧,创作上一步一个脚印;他淳朴、宽厚、真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跨越,一步一次攀登,脚印中充满了汗水,跨越中需要智慧与勇气,攀登中需要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都一一展示了何镜堂院秉承“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华工校训,奉行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了华工“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达到了“创新、创造、创业”三创型、国际化专门和复合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华工学子学习的丰碑和榜样。同时,这不正是“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广州和改革开放精神的综合反映吗。。
最后,我想以一副对联来结束我的演讲:木棉红作墨,书写华园五千米画卷;百步梯为绸,舞动南国六十载长河;华工桃李飘香六十载英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