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杨丽(2010研究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5
访问量:
122

华工精神之我见

2010级硕士生                杨丽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将在20121117日迎来建校60华诞。这60年来,华南理工大学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华工精神”。这一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工人为华工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杰出的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自建校以来,就做到与时俱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建设祖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学校治学严谨,秉承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重人品、厚基储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科技骨干,知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社会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2004cctv2评选中国十大经济风云人物,华工的校友有两位:中集集团老总麦伯良和TCL老总李东生,都是华工学子  。国内众多高校的新校区,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摔跤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扩大馆,广州众多的标志性建筑均出自华工建筑之手。 TCL 康佳 创维老总都是华工78级无线电的同班同学。也被外界称为华工三剑客。 格力空调总裁也是华工毕业。据报道珠江三角洲一带70%以上的企业家,经理人,高级工程师都是华工毕业。特别是以何镜堂院士 为代表的优秀华工人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早在1960年就被列入国家重点大学,1995年在全国较早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1999年被评为我国首批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2001年纳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行列。60年来,我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心系祖国,乐于奉献的栋梁之才。此外,学校拥有一批有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企业合建)、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6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8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66个,以及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众多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的重点科研任务,形成了多学科门类、多专业联合攻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一条龙的科研格局。学校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市场、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2010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突破8亿元,有效专利总量居全国高校前五名,是全国第一批企事业专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历史凝练精神,沧桑铸就传统”。华工精神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华工精神”具有开放兼容,博采众长的特征。华南理工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也让华工人用严谨务实的态度对待科学,视学术为生命,热爱科学,积极投身于华工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华工人甚少夸夸其谈,而更多的表现出务实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华工精神”的重要源头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广东大学(1924年改为中山大学),华工校园内中山广场矗立的中山先生铜像见证了这一历史。“爱国”和“兴国”可以说是中山先生办学的首要宗旨。“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天下为公”等中山先生当年确立的办学宗旨带有的胸怀天下的宏图大愿,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后来的华工人。2006年启用的新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即学问、思辨、行动。这一校训指导着华工人的思想和行为,激励着华工人不断前行。

在华工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华工精神”照亮了华工的前进道路,在一批又一批杰出华工人的不断努力下,华南理工大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相信华工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