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邓洁雯(2011研究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5
访问量:
137

华工精神之我见

2011级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邓洁雯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这八个字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出自《礼记·中庸》。《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就是华南理工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名校校训的意义所在,也是华工人的精神所在。

事实上1924年,孙中山先生命邹鲁创办广东大学时,亲笔题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校训。1934年,在华工、华农所处地址兴建的原中山大学,也以上述15字作为校训。后中山大学把它简化为10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华工新校训从其中提炼8字,组成两句,既体现了历史文化传承,又有所创新,且高度精炼、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这便是华工校训的来源。

今年是华南理工大学建校六十周年,在过去这漫长的六十年中,华工人一直矜矜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各行各业中践行者华工人的精神,这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恪守“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处事为人原则。这六十年岁月的积淀,成就了华工,也见证了华工人“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讲到华工人,华工精神,不能不提到我国知名的化工吸附与分离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叶振华先生,他将毕生献给化工事业,紧跟国家发展需要,是分离“的确良”原料的功臣;他传道授业,诲人不倦,是学生眼中的严师慈父;他敬畏学术,婉拒为诺贝尔奖推荐人选,是坚守科学精神的典范,更是华工人精神的体现和代表。

 叶振华1922年出生于广东梅县,少年时为求学辗转于广东、云南。逃难中,暗自立下要用工业报效国家的壮志。1952年,叶振华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 
  报国有路,叶振华干劲十足。他先后研制出烧广东出产的劣质煤用的沸腾炉,研究页岩油加氢,从事热扩散分离有机化合物、乙烯精制、中压聚乙烯(抽丝造渔网的原料)、化工厂蒸馏塔等课题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为工业发展攻克技术难关。 
  1973年冬天,大庆石化厂研究所要开发新技术,从石油里提取织的确良布的原料,同时要做好从国外进口设备的准备工作,邀请叶振华去指导。 
  大庆冬天的气温经常在零下25℃以下。身体瘦弱、年逾半百、在广东生活惯了的叶振华吃着玉米饭,住着简陋房,却毫无怨言。他奋斗了将近半年,为大庆研制的确良布的原料解决了大问题。文革结束后,叶振华的科研方向主要为吸附分离。几年间,他接连完成医用制氧机、榄核活性炭等十多个项目,有些很快投产建厂;他还在全国领先研究吸附分离机理,搞出分子筛、分子筛成型、性能测试、模拟移动床等一系列成果。

叶振华先生的事迹当然不仅仅是这些,但是从这些事情就可以看出叶振华先生身上的华工人精神,那就是“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能做到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坚持科研。

其实华工精神所蕴含的内涵远远不止这短短的八个字,在华园辛勤工作的华工人还是在事业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华工人,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华工人精神。那是踏实严谨、博学慎思、明辨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