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张觅觅(2011研究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5
访问量:
93

                            华工六十年华诞之思考

                             2011级硕士张觅觅

今年是我在华工学习的第五年了,而今年也是华工六十年的校庆。六十年,俗话叫“一甲子”。六十年对整个人类历史来讲只是短短的一小段,可是对于人生来讲,却很长。六十年,足以让一个稚嫩的顽童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所以六十年,多少优秀的师兄师姐从这里走出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默默奉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

华工精神是什么?我想我们的校训就能告诉我们答案了。“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简单的八个字,但是每个字都说明了华工人踏实、求真、向上的精神。一所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精神,只有精神能使大学不倒。对于华工精神是什么?“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我想先从华工的历史说起。

华工,全称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由包括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几所当时中国著名大学在内的中南512所院校的有关系科调整合并而成。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同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1月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因此在我看来,华工精神有着所有大学都有的精神。首先是创造精神。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其次是批判精神。批判精神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华工人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第三是社会关怀精神。社会关怀精神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华工,作为一名名校,它具有所有大学都有的精神。她在历史和岁月的磨练下,培养了一代代的人才。在这里,我希望华工能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