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2012暑假读书报告】——2010级硕士生党支部黄美娟
勇敢去追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黄美娟
两年前,在网上淘了几本畅销书。其中有一本是《追风筝的人》。起初看书名就觉得别具一格,因为自己无法理解这样一个标题究竟蕴藏了怎样的含义,当时看了几页,觉得内容枯燥无味,就一直搁在书架上。到了今年夏天,我才好好地读了一遍。直到通读完全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与一个背景有关,那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而作者早已在开篇就把我们带入了这样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阿富汗。故事越发展,情节越吸引我。没想到,感动遍布在书中的各个小细节上,让我感慨万千。
故事的主角是阿米尔,侨居美国的阿富汗人,年近不惑。2001年夏天,阿米尔接到父执拉辛汗的电话。拉辛汗行将就木,乞求阿米尔赴巴基斯坦见他最后一面。这个电话让阿米尔回忆起居住过的喀布尔,想起他故去的父亲,他家的仆人阿里,当然,还有童年的玩伴哈桑。
阿米尔的父亲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富商巨贾,而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儿子。阿米尔是逊尼派穆斯林,是普什图人,聪慧过人,性格软弱;哈桑是什叶派穆斯林,是被压迫的哈扎拉人,目不识丁,勇敢正直。然而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由于两人都自小没有母亲,甚至还由同一个奶妈哺乳。他们的跨越了社会的、种族的、宗教的区隔,成为了彼此最好的朋友;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也同时阻碍他们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无论如何,他们共同度过了11年的美好时光。
12岁那年,阿米尔和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阿米尔将对手统统打败,成为最后那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风筝的主人。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他承诺阿米尔要追到:“为你,千千万万遍”。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横祸。阿米尔目睹一切,性格软弱的他选择了袖手旁观,选择了充满疚恨懊悔的生活。为了摆脱内心的折磨,阿米尔再次错误地选择了逼哈桑离开家门。随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离乡背井地到了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结婚,埋葬相依为命的父亲,成为崭露头角的作家。
拉辛汗的电话唤起了阿米尔童年的痛苦,却也为他指明了方向:“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为了赎罪,阿米尔登上了前往巴基斯坦的飞机。然而到了巴基斯坦,却是奇峰突起,哈桑早已死于非命,遗留下幼小的儿子,孤零零地寄居在喀布尔的孤儿院。此时拉辛汗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彻底摧毁了阿米尔对童年的体验和回忆。一番挣扎之后,阿米尔决意冒着生命危险,重返被塔利班占领的危机四伏的喀布尔,去寻找哈桑的儿子。
《追风筝的人》虽然穿插了部分爱情描写,但本质上是一部关于亲情和友谊的小说。在小说中,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追风筝的人”既是哈桑,也是阿米尔,更是我们每个人。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而我们,所有的读者,难道心中对自己没有一个完美的期许吗?我们被《追风筝的人》打动,我们为哈桑的悲惨遭遇伤心欲绝,我们为阿米尔的犹豫不决痛心疾首,我们为“爸爸”的能屈能伸暗自赞叹,我们为拉辛汗的一世坎坷唏嘘难胜,并且我们最终为阿米尔终于追到了他的风筝庆幸不已,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尚未追到的风筝吗?
即使阿米尔再如何的怀疑两人之间的友谊,他仍然坚定,坚定自己与阿米尔之间最纯正的友谊,正是阿桑的心让我为之一振,内心不由生起阵阵感动。“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全书共出现三次,第二次是法德里在阿富汗对重伤的阿米尔所说的,这句一样忠诚的话揭开了阿米尔最痛苦的记忆,积累了太多的悲哀,年过三十的他不禁泪流满面。而最后一句却是阿米尔对一成孤儿的哈桑之子索拉雅说的,说出这句话已是故事的结局,同样是在追风筝的时候,阿米尔说出话是似乎是在赎罪,怎么多年,内心的悲伤想这句话一样从心中脱开了。风筝在空中摇弋,米尔终于追到了真正的风筝,故事在孩子们的欢笑,尖叫中和阿米尔的感想中结束。我相信阿米尔最终找到了幸福。那时的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挺身而出吗?如果阿米尔当时用自己救下哈桑,他们之后又会如何?我不知道。这世界没有如果。但我知道,阿米尔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正是这一错过,将用他的一生来补救。我们的人生究竟禁得起几次这样的错过?人生竟是这样坚强而又脆弱!
《追风筝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小说中的角色、际遇和心理活动投射到读者的阅读体验乃至个人经历中,是因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罕有其匹的叙事技巧和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 书中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句子,每个场景,乃至每句对话,都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线。阿米尔的父亲在种花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勃然大怒原来因为后来揭露的惊天秘密;在巴基斯坦某个茶馆看到的桌子却原来暗示了阿米尔后来免于一死的契机。我们不断阅读,不断产生疑问,不断恍然大悟;而这种阅读过程中的瞻前顾后,使得这本20余万字的小说浑然一体,一旦看了个开头,就再也放不下。
《追风筝的人》给读者提供的,并非只有这种阅读快感。书中对情景的描写栩栩如生,对人物的构建跃然纸上,对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情节的处理游刃有余。没有任何文学作品可以脱离时代背景而不朽,《追风筝的人》也一样。如果卡勒德•胡赛尼只是把小说局限在几个人的恩怨情仇上,那么《追风筝的人》立即就会沦为无病呻吟的失败之作。在小说中,胡赛尼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饱满而丰富的阿富汗,还有同样饱满而丰富的穆斯林文化。阿富汗君主制的终结、苏联入侵、内战、塔利班当权、911事件等等,无不天衣无缝地融合为小说人物的生活背景。我们从中看到了种族和种族的冲突,看到了宗教和宗教的矛盾,看到了文化和文化的融合,看到了个人感情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总而言之,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生活世界,看到了时代的节奏和变迁。
《追风筝的人》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作者用人性化的笔触,细腻的情节,从一个个体的角度出发,勾勒了一幅阿富汗几十年的历史图画,之前也许你和我一样不了解阿富汗。读过这本书,我很向往那个宗教和种族都十分复杂的古老国度
故事的结局归于平淡,因为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哈桑的儿子没有死,并且跟随阿米尔来到了美国,虽然他们之间的心结没有完全解开,但是阿米尔却已懂得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当阿米尔再次拿起风筝的长线,他终于找回了原来的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和追寻过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心中的那只风筝展翅高飞,并勇敢去追!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黄美娟
两年前,在网上淘了几本畅销书。其中有一本是《追风筝的人》。起初看书名就觉得别具一格,因为自己无法理解这样一个标题究竟蕴藏了怎样的含义,当时看了几页,觉得内容枯燥无味,就一直搁在书架上。到了今年夏天,我才好好地读了一遍。直到通读完全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与一个背景有关,那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而作者早已在开篇就把我们带入了这样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阿富汗。故事越发展,情节越吸引我。没想到,感动遍布在书中的各个小细节上,让我感慨万千。
故事的主角是阿米尔,侨居美国的阿富汗人,年近不惑。2001年夏天,阿米尔接到父执拉辛汗的电话。拉辛汗行将就木,乞求阿米尔赴巴基斯坦见他最后一面。这个电话让阿米尔回忆起居住过的喀布尔,想起他故去的父亲,他家的仆人阿里,当然,还有童年的玩伴哈桑。
阿米尔的父亲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富商巨贾,而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儿子。阿米尔是逊尼派穆斯林,是普什图人,聪慧过人,性格软弱;哈桑是什叶派穆斯林,是被压迫的哈扎拉人,目不识丁,勇敢正直。然而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由于两人都自小没有母亲,甚至还由同一个奶妈哺乳。他们的跨越了社会的、种族的、宗教的区隔,成为了彼此最好的朋友;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也同时阻碍他们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无论如何,他们共同度过了11年的美好时光。
12岁那年,阿米尔和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阿米尔将对手统统打败,成为最后那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风筝的主人。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他承诺阿米尔要追到:“为你,千千万万遍”。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横祸。阿米尔目睹一切,性格软弱的他选择了袖手旁观,选择了充满疚恨懊悔的生活。为了摆脱内心的折磨,阿米尔再次错误地选择了逼哈桑离开家门。随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离乡背井地到了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结婚,埋葬相依为命的父亲,成为崭露头角的作家。
拉辛汗的电话唤起了阿米尔童年的痛苦,却也为他指明了方向:“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为了赎罪,阿米尔登上了前往巴基斯坦的飞机。然而到了巴基斯坦,却是奇峰突起,哈桑早已死于非命,遗留下幼小的儿子,孤零零地寄居在喀布尔的孤儿院。此时拉辛汗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彻底摧毁了阿米尔对童年的体验和回忆。一番挣扎之后,阿米尔决意冒着生命危险,重返被塔利班占领的危机四伏的喀布尔,去寻找哈桑的儿子。
《追风筝的人》虽然穿插了部分爱情描写,但本质上是一部关于亲情和友谊的小说。在小说中,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追风筝的人”既是哈桑,也是阿米尔,更是我们每个人。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而我们,所有的读者,难道心中对自己没有一个完美的期许吗?我们被《追风筝的人》打动,我们为哈桑的悲惨遭遇伤心欲绝,我们为阿米尔的犹豫不决痛心疾首,我们为“爸爸”的能屈能伸暗自赞叹,我们为拉辛汗的一世坎坷唏嘘难胜,并且我们最终为阿米尔终于追到了他的风筝庆幸不已,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尚未追到的风筝吗?
即使阿米尔再如何的怀疑两人之间的友谊,他仍然坚定,坚定自己与阿米尔之间最纯正的友谊,正是阿桑的心让我为之一振,内心不由生起阵阵感动。“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全书共出现三次,第二次是法德里在阿富汗对重伤的阿米尔所说的,这句一样忠诚的话揭开了阿米尔最痛苦的记忆,积累了太多的悲哀,年过三十的他不禁泪流满面。而最后一句却是阿米尔对一成孤儿的哈桑之子索拉雅说的,说出这句话已是故事的结局,同样是在追风筝的时候,阿米尔说出话是似乎是在赎罪,怎么多年,内心的悲伤想这句话一样从心中脱开了。风筝在空中摇弋,米尔终于追到了真正的风筝,故事在孩子们的欢笑,尖叫中和阿米尔的感想中结束。我相信阿米尔最终找到了幸福。那时的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挺身而出吗?如果阿米尔当时用自己救下哈桑,他们之后又会如何?我不知道。这世界没有如果。但我知道,阿米尔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正是这一错过,将用他的一生来补救。我们的人生究竟禁得起几次这样的错过?人生竟是这样坚强而又脆弱!
《追风筝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小说中的角色、际遇和心理活动投射到读者的阅读体验乃至个人经历中,是因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罕有其匹的叙事技巧和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 书中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句子,每个场景,乃至每句对话,都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线。阿米尔的父亲在种花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勃然大怒原来因为后来揭露的惊天秘密;在巴基斯坦某个茶馆看到的桌子却原来暗示了阿米尔后来免于一死的契机。我们不断阅读,不断产生疑问,不断恍然大悟;而这种阅读过程中的瞻前顾后,使得这本20余万字的小说浑然一体,一旦看了个开头,就再也放不下。
《追风筝的人》给读者提供的,并非只有这种阅读快感。书中对情景的描写栩栩如生,对人物的构建跃然纸上,对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情节的处理游刃有余。没有任何文学作品可以脱离时代背景而不朽,《追风筝的人》也一样。如果卡勒德•胡赛尼只是把小说局限在几个人的恩怨情仇上,那么《追风筝的人》立即就会沦为无病呻吟的失败之作。在小说中,胡赛尼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饱满而丰富的阿富汗,还有同样饱满而丰富的穆斯林文化。阿富汗君主制的终结、苏联入侵、内战、塔利班当权、911事件等等,无不天衣无缝地融合为小说人物的生活背景。我们从中看到了种族和种族的冲突,看到了宗教和宗教的矛盾,看到了文化和文化的融合,看到了个人感情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总而言之,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生活世界,看到了时代的节奏和变迁。
《追风筝的人》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作者用人性化的笔触,细腻的情节,从一个个体的角度出发,勾勒了一幅阿富汗几十年的历史图画,之前也许你和我一样不了解阿富汗。读过这本书,我很向往那个宗教和种族都十分复杂的古老国度
故事的结局归于平淡,因为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哈桑的儿子没有死,并且跟随阿米尔来到了美国,虽然他们之间的心结没有完全解开,但是阿米尔却已懂得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当阿米尔再次拿起风筝的长线,他终于找回了原来的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和追寻过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心中的那只风筝展翅高飞,并勇敢去追!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