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谢文乔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回忆一家三口60余年所走过的历程的故事集。92岁的杨绛送走她的爱女,紧接着又送她的爱夫,她一个人独自回忆往事,回忆他们仨点点滴滴的故事,温馨,快乐,平淡,伤感,离别…
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以一个“长达成年的梦”开始的,黄昏薄暮时,杨绛和她一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聚聚合合。
第二部分是《我们仨失散了》,描述了他们一家失散的过程,故事平平淡淡却流露着杨绛她细腻忧伤的情感,丈夫和女儿相继住院,三人被分隔在三个不同的地点。
第三部分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也是书的着墨篇幅。杨绛与丈夫钱钟书结婚后一起到英国求学,作为酷爱知识的年轻人,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所热爱的专业,同时融入西方的生活,结交在一同在外留学的中国学者。在外求学虽不容易,但两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却也流露出淡淡的快乐。接着,他俩的可爱女儿生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女儿钱瑷懂事聪明,深讨其爷爷的欢心。回国初期,丈夫在外地教书,杨绛边带小孩边工作。他们一家过着平淡朴素温馨的生活。
怀念往事,杨先生的笔触平缓,温暖而洋溢朴素淡然的味道。故事中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也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却流露出杨绛对丈夫和女儿无穷无尽的思念。经受自己至爱亲人的相继离去,杨绛默默地承受着,虽然形单影只,阴阳相隔,但有美好的回忆相伴,生活也是甜美的。
杨绛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事下笔,娓娓道来,串起来后又成了文章的亮点,就如把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精致的项链。品读《我们仨》就如品茶,刚开始淡淡的清香,慢慢地就可以品味到其醇香。平淡的故事流露出杨绛对丈夫、女儿的无限怀念,同时也描述了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特征,朴实无华。细读《我们仨》,让我联系起家庭生活,每个人都拥有家,普通的家,即使再普通,父母兄弟姐妹的情谊却是永恒,无法取代的。随着人慢慢地成长,越来越深刻地体会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或许,我们对父母地依赖、依恋渐渐淡去,但时间却阻隔不了这份情的延续发展。看着婴儿或小朋友对父母的依恋,虽然有些时看不惯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但或许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一步。
之前看一篇《当父母渐渐老去》的小文章,无限感伤。记得1999年,和家人一起看国庆50周年庆典的时候,十来岁的我,冒出了一句:那100周年庆典就是2049年。爸说,爸那时就看不到了。或许,从那时开始,我对生命开始真正有了些理解。
大多数人在乎你飞得有多高,只有少部分人在乎你飞得有多累,而我们至亲的父母兄弟姐妹就是属于后者。珍惜感恩这份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