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年暑期读书报告】——2011级硕士生党支部窦静静
发布时间:2012-09-18
访问量:
119

顾城的诗,美的感悟
2011级 窦静静
有一种美,不是流光溢彩,不是艳丽妖娆,不是辞藻华美,不是铿锵犀利;它是冻土里梦想春天的种子,是被祖母当成钻石的纽扣,是缀满路边的紫色小花,是用来寻找光明的黑色的眼睛,也是那个阳光照在门口草地上的早晨。
第一次接触顾城的诗,是那首《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高中语文课本上选的一首现代诗。依稀记得当时是为背诗而背诗: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一代人》是顾城的代表作;这首诗用巧妙的对比,表达了诗人追求真理和希望的人生态度……如此种种。后来知道《一代人》做为一首朦胧诗派的代表,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是那个时代对理性、对真理的诉求。这里的“我”不仅仅指的是诗人本身,可以是千千万万个渴望“光明”的灵魂。短短的两行诗,之所以能够让人铭心刻骨,除了其篇幅短小容易记忆、逻辑清晰以外,还因为“寻找光明”是那“一代人”的追求,也是人类世代的追求。这首短诗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深邃的美,而那双黑色的眼睛仿佛又像是能够洞悉一切一样的清澈,两种感觉的交织呈献给我们的是诗人博大的心怀。这种美,藏在文字的巧妙组合间,藏在句义的若隐若现间,无法触碰。
第二次读顾城的诗,印象最深的是《门前》: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也许这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早晨,不经意地看到了“我们”中的对方,无声胜有声的场景,伴着小草,伴着阳光,伴着拂动树叶的微风,可能嘴角都挂着微笑,眼神都透着关切,仿佛在欢送时间的离去,也欢迎时间的到来,因为告别了昨天,“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早晨,拥有了在新的一天里的生命。这样的表述,简约而不简单。诗人的“希望”如此真诚,字里行间满怀感恩。“早晨”、“阳光”、“草地”、“门扇”、“种子”、“叶子”都是日常事物,但生活给我们这样一种启示:自古平凡写春秋。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是最伟大的老师。当我们在梦想着明天的梦想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眼前的、显而易见的美。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顾城笔下的门前,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美好,让我们猛然发现,原来生命中的某个瞬间,都可以很美好。这首《门前》渗透着诗人唯灵的精神,仿佛虚幻,但又真实。
终于,借着写论文的机会,再一次详细地、系统地读了《顾城的诗》。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系列诗集中的一册,其余包括《海子的诗》、《舒婷的诗》等15册。在这本书的序言中,顾城的父亲顾工这样写道:“顾城从诞生、学语、到最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有时是远古的神明,有时是黎明的鸟叫。从他的诗里,我依旧可以听到他从走廊尽头跑过来的脚步声,他推开门,他推开门,推开一重重厚重的门……”顾城喜欢并依赖着他的诗歌,他视诗歌如生命一样珍贵。这篇读后感,源于对诗人的越来越认识,源于对诗人的文字的感动。这种感动,是对于生命点滴的感悟;是对于可爱自然的赞叹;是对于心和灵魂的重新认识。
顾城的一生,是万千生命轨迹中的一条;也是辉煌、硕果累累的一生。顾城于1956年9月生于北京,诗人顾工之子,有一位姐姐叫顾乡。他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文革前即开始诗歌创作。文革时期跟随父亲下乡至山东火道村。在这期间,二人更是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诗歌世界。1987年,顾城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主要著作有《黑眼睛》、《城》、《水银》、《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诗选》、《顾城散文选集》、《顾城新诗自选集》、《英儿》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被称为仅有的当代唯灵主义诗人。1993年,因婚变,顾城在激流岛上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身亡。
顾城的诗歌有哲理性的一面。如他的一首小诗《美》: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恒与生命,
谁知他们竟水火不容:
永恒的美,奇光异彩,
却无感无情;
生命的美,千变万化,
却终为灰烬。

这首短诗共七行。可简单地将前三行分为一组,直抒胸臆:生命是自然界的奇迹,除去灵魂不说,仅仅是物质的肉体的生命就让人感动不已。如此博大的自然,如此悠久的历史,我们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自然的抑郁走一遭,是多么幸运、多么值得感恩的事情。关于永恒,又有另外一个永恒的话题。永恒即永远的意思,反之是短暂,瞬间。我们都渴望得到永恒的爱、永恒的理解,甚至是永恒的一切。但是,当生命终结,永恒只是留在活着的人心中的一种概念,也会慢慢淡忘。其实,永恒的东西只要能有一次被人理解,我们短暂的生命就会变得更有意义。因为在永恒的时间和空间中,短暂或许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但都为永恒的辉煌增添了自己的色彩。生命是由一个个短暂的瞬间组成。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短暂的瞬间也可以定格为永恒,相对于个体生命的永恒。在诗的后四句“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中,诗人流露出对永恒和生命之美不能兼容而且各有缺憾的哀愁。事实上,永恒的美闪耀着奇光异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观看时,会为她的坚持而动容,这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沉淀的美。生命之美千变万化,灵动异常,即使随着生命的完结,这种美“化为灰烬”,但她认真的、“短暂的”一生,也是美的状态。只因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短暂的做客期间,我们的每个阶段都是真实的。如John Keats所讲“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我们生命的真实,是美的来源。生命的终结,也是种真实的状态。
顾城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人文关怀的特性。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的几句诗为例:

……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无边无际的声音
……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四句不禁让人联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说诗人是与现实脱节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古往今来,多少名垂青史的大诗人都抱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生活的无比关切。顾城的诗里包含的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他幻想着,如果世界可以和绘画一样简单,那么一定要为大家做些事情。诗人自己并不能给世界带来光明,但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歌可泣的。正如他在另一首中表达的:假如钟声响了/就请用羽毛/把我安葬/我将在冥夜中/编织一对/巨大的翅膀/在我眷恋的祖国上空/继续飞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对生命的关怀以这种温和、干净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顾城的一些诗歌带给我们素煞的真实美。例如《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有人认为,在这首小诗中,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从表面看,《感觉》主要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灰色是压抑的,甚至是让人窒息的颜色。鲜红和淡绿两个颜色,诗人并不常用。这样突兀的对比令人诧异。仅把此想象成一幅画,两个孩子置身一片灰色之中,是生命真实的极端。
除了写诗,顾城也写书法,也画画。有人说他是“童话诗人”,童心未泯。我觉得他拥有的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干净的世界。他说,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把轻轻的梦想告诉春天。一个唯灵的灵魂带给我们的是一条铺满紫色小花的道路,简单的,美好的,自由的梦想着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