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普鲁斯特传
彭青燕 200930561149
我时常觉得,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书。因为每个人经历的不一样,体会的也不一样,总有一些东西或者是经历可以值得别人去借鉴继而思索。只是,要让自己的经历被其他人感知,就要有一定的渠道。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技巧或者是能力的,能将自己的思想和人生经历书面化,然后被别人看到。
可是,马歇尔普鲁斯特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写人生自传,可是他却用另一种方式让世界上的人都记住了他,让世界的人都了解他的一生。很多作家写书,只是写他们想象到的或者是他们感知的。小说往往反映的是作者对一个时代的看法和思索。普鲁斯特,他也有他的看法,有他的思想,可是他的看法、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经历全部都浓缩在他花费了毕生的心血写出来的小说里——《追忆似水年华》。他看到的生活,他经历过的沙龙,他注意到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投射在了《追》这本书里面。
倘若读者不了解普鲁斯特这个人,他们看到这本轰动全世界的书之后,一本让他与巴尔扎克其名的书,读者看到的最多是一个个生活的表象。可是,这本书里面有普鲁斯特自己的人生。《在斯旺家那边》这一部书里面,书中的作者依恋甚至是迷恋他的母亲。而现实生活中的普鲁斯特也是这样。他从小就患上了哮喘病,身体一直不好,母亲无私的照顾他,是母亲的爱让他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一言以蔽之,就是书如人生、人生如书。
马塞尔普鲁斯特一生的意义就浓缩在他的书里面。他说:“确实,我在书中倾注了我的思想的精华,甚至我的生命。我对它无限珍视,远胜过我迄今所做过的一切,因为那一切都是毫无价值的。”他重视生活的意义,虽然他觉得只有在他自己心情愉快的时候才如此。但是他却同样知道、同样了解,痛苦亦是生活的真谛,是生活本质的一部分,是人处于生活中摆脱不了的苦与痛。他身体一直不好,所以他人生的后期,他就很明显的感到自己生命的短暂。普鲁斯特一生都对生命充满了热情:他热爱华丽的生活、他乐于助人、他悲天悯人,但是他却又被死亡的念头所缠绕。莱昂皮埃尔在研究他的书中写道:年轻人有时会想到自杀,但很少会想到即将降临的死亡。而普鲁斯特却相反,他热爱生活所以绝不会有自杀的念头,可是由于小时候就落下的病根,他时常会觉得自己即将死去。
正是因为他这种预见性(虽然我觉得他的死一部分可能就是他过早的遇见所致),所以他才觉得他要提早去干一件他一生都在酝酿的事,那就是——写一部举世轰动的书。他预知,未动笔之前他就预知,这本书肯定会举世闻名。生命的短暂迫使他将存在他大脑里面的这部旷世之作以文字的形式呈递给这个世界。然而这个选择让他不得不放弃一样他也毕生钟爱的事业——交际圈,也就是沙龙。他热爱沙龙,他热爱与各式各样的名人打交道,他喜欢观察人,他喜欢那些贵族人说话的腔调,喜欢他们在一起畅谈人生时的言行举止。他对上流社会的感情太深刻了,以至于他在青年时期甚至把这种感情同爱情混合在一起。他花了好几年时间才完全隐居到奥斯曼林荫大道他那间有名的、那间存在他小说里的软木房间里。然而,他对上流社会的深情也并不是盲目的。普鲁斯特善于从花天酒地中汲取难得的裨益,这些沙龙有助于他的文学写作。他所有的经历都是他很好的写作素材。在1900年至1905年间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普鲁斯特描写了他常去的一些沙龙。这种美妙的生活在每一方面都对他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可是在他和现实之间,却有一种悲剧。因为他的身体,因为他拖拖拉拉的习惯,因为他白天睡觉晚上写作,所以他不能一直出入在他中意的这些社交圈里。
于是,他不得不选择归隐。隐居在一间封闭、抑郁、毫无个性的屋子里面。“从此以后,他走进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灵中,他用这些人物组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他放弃了真实的世界,完完全全地生活在那个世界中。”——莱昂皮埃尔。
不过,我觉得他的归隐,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经历了半生的豪华与奢侈,他可以“退隐江湖”去干他真正想做而又必须要做的事情了。如果不是他果断的选择归隐,这个世界将要少一部不朽之作,这将是整个文学界一个莫大的损失。他与世隔绝的生活深深的影响着他小说的命运。
最终,他花了六年时间创造出了《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巨著。荣誉也随之而来。他的小说一开始并不能为法国文学界所接受,因为他开辟了一个新潮,一个新领域的东西在一开始是很难为大众所接受的,特别是那些虎视眈眈的人。《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作品的典型代表。小说传到英国,被当时很多的作家所赏识。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康拉德、阿诺德贝内特。接着,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南斯拉夫、波斯等国家的报纸也对他的作品展开了讨论。《民族》、《泰晤士报》也将他誉为伟大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荣誉达到了顶峰。
然而,呕心沥血成就巨著之后,他的身体状况也一度告急。1922年的夏天,他患了伤风,很快又转为了重感冒。他衰弱的身体由于滥用安眠药和药物兴奋剂而失去了平衡。直到最后一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保持者完全清醒的意识。1922年11月18日,他溘然长逝。
普鲁斯特致力于一生的事业终于在他去世之前取得了他想要的轰动效果。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方式生活。这是真实的人生。然而普鲁斯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以思想的方式将他这个过程记录了下来,为后人所感知所乐道。他推崇无意识的作用,他对人生有这样一个感悟:理性无法使我们回忆起欢乐与痛苦的现实。它同样也不能使我们热爱的死者复活。我们对他们的热爱隐藏在无意识中,而只有无意识才能唤醒这种爱……我们是通过无意识,尤其是通过隐藏在无意识中的爱的痛苦,来使死者复活的。只要死者还能引起我们的痛苦,他们便活在我们心中。
皮埃尔在研究普鲁斯特时也得出了一番感悟。他觉得无意识便是我们内心生活的真实所在。
无意识其实跟意识是同样的存在。逝去的亲人、童年的记忆、爱情、患了、苦恼,这一切都栖居在那里。只有当痛苦从中掠过的时候,无意识才是最真实,最易于为我们所理解。
从《追忆似水年华》继而了解马歇尔普鲁斯特这个人。而从马歇尔普鲁斯特这个人又可以很好的去剖析《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不朽之作。所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本书,可读、可赏、可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