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年暑期读书报告】——2009本科生党支部赵倩慧
发布时间:2012-09-18
访问量:
110
读《实践论》有感
09科技英语三班 赵倩慧 200930562030
《实践论》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真理论的科学分析,通篇坚持“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把“从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又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具体化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认识运动及规律性,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实践论》从实践观、认识论上剖析了“左”倾教条主义的认识根源。
《实践论》引述了列宁的一段话:“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带有普遍性的品格,还带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第284页)所谓“品格”就是优点。与认识、理论比较,实践有两个优点,意识普遍性,二是现实性。对于普遍性有点来说,人类制造工具、利用工具改造物质生活环境,标志着人类脱离动物界,从此,实践与人类、人类社会共存。实践规律具有共通性。实践规律普遍制约着人们的行动。遵循共同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就会成功;相反,违背共同规律,实践活动就会失败或挫折。对于它的直接现实性来说,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实践主体、客体、手段和时空条件的合乎规律的内在结合,是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可以为人们直接感知的过程。不仅如此,时间的失败的事也是客观的,可以为人们感知的。实践的具体性不仅可以为人们直接感知,而且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摄录并再现全过程,用它的直接现实性证实或驳倒理性认识。
既然《实践论》已经表明,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认识,必须从感性认识阶段进到理性认识阶段,
《实践论》指出:“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吗,已经落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种根据科学认识而定下来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在中国均已达到一个历史的时节——自有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化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第296页)
《实践论》里有这样一段话:“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他们的理论,出来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是他们亲身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第287页)这段话,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天才观。
所谓天才,是指聪明一点,才能高一点;聪明才智属于知识范畴,属于第二性的东西;天才不是先天的,是后天的,是后天社会实践造就的。
天才条件是相对的、迅速发展的。人脑素质各有差异,然而,人脑的功能基本一致。鲁迅说“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一方面,“行行出状元”,各行“状元”各有自己的天才条件;另一方面,认识器官、思维器官有一个成熟、完善过程;天才素质条件有一个发展和发挥的过程。
天才的成功主要靠社会实践;“天才人物”离开实践、离开集体,无天才可言。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生产出来的。有人说鲁迅是天才;鲁迅听了后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人能做的像鲁迅这样的高度自觉创造性,而少数天才人物就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中被创造出来了。聪明在于学习,天才来自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牛顿说过:“天才是长期劳动的成果。”科学家爱迪生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
《实践论》指出:“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第288页),从这段话中,我得出来了两个道理:
一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区别,各有特殊性。直接经验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实际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间接经验是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知识、经验。前者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后者的真实性有待体察和验证。
二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构成我们知识的全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经验不可分离的存在于我们的知识整体中;另一方面,两部分经验的关系好比泉源和溪流,直接经验是知识之“源”,间接经验是知识之“流”。我们的所有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从书本、朋友、老师、长辈、家人等各方面得到的间接经验发展深化着我们的直接经验。两部分经验的关系同时包含着有限和无限的关系。人往往生活在某个特定的圈子中,接触的事物是有限的;但是他人的经历、知识、认识阅历是无限的。无数人有限的直接经验汇总为人类无限的间接经验。对于别人的那些亲身经历,我们可以转化为自己的间接经验,更有效地提升自我。俗话说“学海无涯”,不正是讲的间接经验的无限性吗?我们要虚心的、坚持不懈的学习他人的、书本上的知识,获得尽可能多的间接经验。“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大多数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第288页)不是吗? 同样,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要向一切国家、民族,尤其是发达国家,学习现代化的生产理念和管理技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变他人的经验为自己的经验,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有的人夸大局部的、个人的、狭隘的经验,否认学习他人的、外域的知识和经验的必要性,这是错误的;反之,如果夸大书本上的,外域的知识和经验,轻视、遍地本国的或者自身的有特色的知识和经验的意义,也是错误的。我们既要反对经验主义者,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直接经验的可靠性和重要性,不相信间接经验的可靠性和重要性,不相信科学真理;同时又要反对教条主义者,因为教条主义者只相信书本上的或他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可靠性和重要性,唯书、唯上、唯他,忽视了本国本地具体实践中产生的直接经验,无视本国本地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和主动性。正确理解和掌握《实践论》中有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论述思想实质,有助于我们自觉成才,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
《实践论》指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第287页)
这句话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很有用。要取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头等要事就是端正态度,确立“诚实谦逊的态度”。这种科学态度,及要求我们勇于实践,深入实践,从实践中吸取经验,又要求我们善于学习,虚心求教,向实践学习,化他人的之间经验为自己的间接经验。《实践论》批评了“那些主观地、片面地看问题的人”,批评了那些道听途说得到一知半解儿自以为“天下第一”的“知识里手”的“虚伪和骄傲”的态度。
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的飞跃使得社会主体认识更加成熟了、素质更加优化了。《实践论》以中国人民为例:中国人民作为一个人是主体,自盘古开天地到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任然不是成熟的认识主体,知道“五四”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才开始从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如前所述,真正成熟起来,还是以“两论”为思想基础、开展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的召开为标志。《实践论》还以革命战争指挥者为例,说明从没有认识到掌握战争指导规律,到认识和掌握战争指导规律,就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指挥过程。从实际工作的同志,开始时,对工作“没有把握”;后来,虚心工作、体察规律性,“有了把握”,懂得了“怎样进行工作”,于是,它就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实际工作者了。现实生活中的无数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道理。